地铁施工工艺(地铁出入口施工动画)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铁 10

其实地铁施工工艺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地铁出入口施工动画,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地铁施工工艺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地铁是怎样施工的
  2. 地铁隧道施工工序
  3. 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轨通

一、地铁是怎样施工的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地铁修建 *** 已由最初单一的明挖法发展到现在的明挖、暗挖、浅埋暗挖、盾构法等多种 *** 并存,施工技术不断发展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体系。

1.明挖法:通常在地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铁区间隧道宜采用明挖法,但对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仅适合在无人、无交通、管线较少之地应用。

2.新奥法:在我国利用新奥法原理修建地铁已成为一种主要施工 *** 。尤其在施工场地受 *** 、地层条件复杂多变、地下工程结构形式复杂等情况下用新奥法施工尤为重要。

3.浅埋暗挖法:又称矿山法:是新奥法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又开发的一新 *** ,与明挖法、盾构法相比较,由于它可以避免明挖法对地表的干扰 *** ,而又较盾构法具有对地层较强的适应 *** 和高度灵活 *** 。

与新奥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浅埋暗挖法是适合于城市地区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下,隧道埋深小于或等于隧道直径,以很小的地表沉降修筑隧道的技术 *** .

地铁施工工艺(地铁出入口施工动画)-第1张图片-

它的突出优势:不影响城市交通,无污染、无噪声,而且适合于各种尺寸与断面形式的隧道洞室。

浅埋暗挖法的核心技术被概括为18字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

4.盾构法盾构法:是在盾构保护下修筑隧道的一类施工 *** 。

特点是:地层掘进、出土运输、衬砌拼装、接缝防水和注浆充填盾尾间隙,并随时排除地下水和控制地面沉降,因而是工艺技术要求较高,综合 *** 很强的一类施工 *** 。

可用于:在各类软土地层和软岩地层中掘进隧道,穿越面建筑群和地下管线地集的区域时,对周围密集环境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市区地铁和水底隧道的掘进。

5.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 *** :TBM为TUNNEL BORING MACHINE的缩写,由机械控制进行掘进,全称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

通常定义中的TBM为:在以 *** 层为掘进对象时,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中,不具备土压、水压等维护掌子面的功能,装备接触壁面固定器,靠推进时的反作用力推进的盾构机。由于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具有施工速度快、隧道成型好、机械化程度高以及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已成为国外隧道开挖普遍采用的 *** 。

二、地铁隧道施工工序

1、采用明挖法,先挖开地面,由上向下开挖土石方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顺序施工,完成隧道主体结构,最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的施工 *** 。明挖法是各国地下铁道施工的首选 *** ,在地面交通和环境允许的地方通常采用明挖法施工。浅埋地铁车站和区间隧道经常采用明挖法,明挖法施工属于深基坑工程技术。

2、由于地铁工程一般位于建筑物密集的城区,因此深基坑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对基坑周围原状十的保护,防止地表沉降,减少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明挖法的优点是施工技术简单、快速、经济,常被作为首选方案。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阻断交通时间较长,噪声与震动等对环境的影响。

3、在城市中修建地下铁道,其施工 *** 受到地面建筑物、道路、城市交通、水文地质、环境保护、施工机具以及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各自所采用的施工 *** 也不尽相同。

4、盾构隧道施工法是指使用盾构机,一边控制开挖面及周围土体不发生坍塌失稳,一边进行隧道掘进、出渣,并在机内拼装管片形成衬砌、实施壁后注浆,从而不扰动周围土体而修筑隧道的 *** 。盾构机的所谓”盾“是指保持开挖面稳定 *** 的刀盘和压力舱、支护周围土体的盾构钢壳,所谓“构”是指构成隧道衬砌的管片和壁后注浆体。盾构法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过程,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施工技术环节密切相关。

5、参考资料来源:知网—小间距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工序模拟分析

三、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轨通

5月20日,青岛地铁1号线实现全线轨通。进入2021年,1号线以推进落实青岛地铁集团“攻坚落实年”为抓手,全力以赴投入南段建设,于2月11日实现全线洞通,时隔三个月实现全线轨通,距离开通目标再近一步。

全国首次!单向铺设海底区间超过8公里

青岛地铁1号线有着目前我国最深和最长地铁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全长8.1公里,海底区间距海平面更大深度约88米。

由于客观原因,1号线海底隧道只能采用单向铺轨,超过8公里的单向海底区间轨道铺设在国内尚属首次。除了长度,1号线隧道铺轨位于连续长大坡道区段,也给轨道铺设带来了更多难题。青岛市地铁一号线公司轨道工程业主 *** 张亮告诉记者,一般地铁隧道坡度在5‰左右,而1号线过海段更大坡度达到25‰,给轨道施工行车组织、设备状态、安全管控等带来巨大挑战。

青岛市地铁一号线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手段攻克铺轨难关。首当其冲的是信息化建设,8.1公里的海底隧道只能容许一辆轨行车行驶。海底没有通讯信号,难以掌握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实时信息。施工中,通过加装智能调度 *** 指挥 *** ,实现轨道车的行车数据实时收集、施工人员及车辆 *** 、铺轨施工作业面的 *** ,从而实现施工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保障作业安全。其次,轨道车在连续下坡的环境下工作,对车辆制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号线通过研发大坡度铺轨条件下轨道车动力及制动 *** ,解决原有轨道车动力不足和制动不及时的难题。

除此之外,一号线公司还通过对铺轨工装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解决走形轨支墩稳定 *** 难题;改进尾气处理装置,有效保障隧道内施工环境。通过以上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过海段轨道工程施工始终处于安全、高效、有序推进,顺利实现轨道跨海贯通。

除了过海段,青岛站至青岛北站轨道二标也面临道床型式多样、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等技术难关。“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线路长15.2公里,铺轨30.3公里,用到了5种不同工艺。而一般一整条地铁线路,两到三种就足够用了!”施工单位中铁一局项目经理介绍说。

据了解,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用到一般及中等减振整体道床11.5公里,减振垫浮置板道床5.5公里,钢弹簧浮置板道床13.3公里,减振道床占铺轨总长62.1%。此外,铺设道岔11组,其中减振垫浮置板道岔5组、钢弹簧浮置板道岔2组、普通道岔4组。

一号线公司属地业主 *** 栗全旺告诉记者,面对复杂的轨道施工局面,一号线公司打破常规,在水清沟站、北岭站、小村庄站、台东站安装下灰口,增设了安青区间散铺基地、台东散铺基地、西青铺轨基地,共计增加了7个作业面,日施工进度可提高1倍。其中,西青铺轨基地场地狭小,不具备现场组装轨排的能力,施工方在青岛北站建设了浮置板钢筋笼轨排绑扎基地,通过伸缩平板车将组装好的钢筋笼轨排运输到西青铺轨基地,实现散铺变机铺,日进度提高4倍以上。

据了解,轨道二标原合同工期9个月,实际经过7个月完成施工生产任务,月施工进度提高28.6%。

敢于创新!“嫁接”高铁技术让线路更平顺

为确保轨通目标,同时保障工程质量,提升未来乘客乘坐1号线的舒适度,1号线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大胆启用新技术新设备,将高铁技术“嫁接”到地铁轨道铺设中,将轨道铺设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

张亮告诉记者,根据行业标准,地铁轨道铺设的精度在3毫米,即轨道几何尺寸状态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即可。1号线采用CPIII(轨道精密控制测量)技术,让这一精度控制在1毫米的范围内。“前一阵子有一个 *** 很火,就是坐中国高铁,在窗口立一个 *** , *** 不会倒。这和轨道的平顺度关系很大。CPIII控制网测量技术就是高铁技术之一,我们拿来用在地铁轨道铺设上,未来让列车行驶在更平顺的轨道上,给乘客提供一个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张亮说。

公铁两用混凝土罐车此番也是首次在青岛地铁使用。洞通后,地铁隧道的横截面是一个圆形,要想铺设轨道,首先需要轨道车运输混凝土利用洞内门吊进行浇筑。洞内门吊要“上路”就需要先行铺设走行轨。“这个车虽然不能‘飞檐’,但‘走壁’完全没有问题,它可以在轨道和隧道壁洞上 *** 行走,省去了铺设走行轨这道工序,不仅节约了人力,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张亮解释道。

一号线公司工程管理处副处长邢建军告诉记者,1号线南段轨道全长约38公里,其中青岛站至青岛北站约15公里,是全线关键控制区段。为了确保轨通目标,土建单位紧紧围绕区间作业面提供开展劳动竞赛。洞通后,轨道单位以轨通为目标,倒排工期,高峰期共同时开工13个作业面,施工人数达到1100多人,轨道运输车辆13组,铺轨设备39台,有效保障了轨道工程顺利开展,按期实现轨通目标,为后续电通和通信通提供有利条件,为1号线全线开通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地铁1号线全长59.97公里,设41座车站,从王家港站至东郭庄站,连接西海岸、市南、市北、李沧、城阳五区,是山东省重大工程项目。2020年底,1号线北段(青岛北站至东郭庄站)通车。

关于地铁施工工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地铁 施工 出入口 工艺 动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