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地方官制(汉朝官服等级和图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方 20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汉朝地方官制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汉朝官服等级和图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东汉三国时期的地方官制是什么样的
  2. 汉朝的官制有什么
  3. 西汉 *** 和地方的行政 *** 各叫什么
  4. 内史的地方官制

一、东汉三国时期的地方官制是什么样的

地方官制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 *** 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 *** 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 *** 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州、刺史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另以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为司隶校尉辖区,称司隶部(汉代州也称部)。司隶校尉是京官,本职为监察在京百官诸不法事。东汉时,每每退罢三公均由司隶校尉纠劾所致,所以司隶校尉号为“雄职”。皇帝召集朝会的时候,司隶校尉与御史中丞、尚书令三人有单独的席位,称“三独坐”。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从事(近来流行的韩剧中每每出现的从事官就是由此得名)、假佐(假: *** 的意思;佐:助手的意思。就是说是可以代行事务的助手)等,另统领一支由一千二百名奴隶组成的武装 *** 部队,司隶校尉的官名也由此而得。诸州沿西汉汉成帝 *** ,设州牧一人,秩二千石。建武 *** (公元42年)改刺史,秩六百石。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再改州牧,秩二千石。东汉刺史有固定的驻地和官署,纠劾所部太守县令不必如西汉 *** 上三公按验,可以直接罢免之。改州牧后,兼领军政,位高权重,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管辖地域的广阔,又不是节度使所可以相 *** 。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郡国东汉共设郡国一百零五:王国二十七,司隶部属郡七,列郡七十一。除司隶部所辖七郡外,王国与列郡均分隶诸州,其中豫州领郡国六,冀州领九,兖州领八,徐州领五,并州领九,幽州领十一,青州领六,荆州领七,扬州领六,益州、凉州各领十二,交州领九郡。东汉 *** ,皇子封王,以郡为国。每国置傅、相各一人。傅主王府事,职如汉朝的太傅;相如郡太守,主政务;相有长史一人,职如郡丞。另置中尉一人,秩二千石,职如郡都尉,是主管军政、缉捕盗贼的军官。王府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职务和汉朝的郎中令相类似,主管王府的大夫、郎等;仆一人,秩千石,负责王府的车马训练与驾驭;治书数人,秩六百石,职如尚书;谒者数人,秩四百石,职务是奉王命出使;另有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苍长、祠祀长等,秩皆比四百石。郡太守秩皆二千石,只有河南郡因京师所在,长官称河南尹,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诸郡各置丞一人,位次太守,秩六百石,负责民政事务;边郡(就是设置在边境地区的郡)另置长史一人,秩六百石,负责军政事务。长史之下有司马一人,负责具体军事指挥。东汉内地不设郡都尉,以太守领兵。边郡置都尉或属国都尉领军并辖县,地位略与内地较小的郡相仿。如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 ),置西河属国都尉、上郡属国都尉;永和十五年(公元105年)置辽东西部都尉;汉安帝置右扶风都尉、京兆 *** 都尉等。侯国、县、邑、道东汉的县级地方建制与西汉相同。列侯以县为封地则称侯国,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令或县长(以侯国大小为异),相不隶属于列侯,但负责为列侯征收租税。封国户数在千户以上的,置家丞、庶子各一人,是侯府官,不管理民政;不满千户的,只置庶子一人。东汉的侯另有乡侯、亭侯,所封之地各为一乡、一亭,这样的封地辖于所在县,与乡、亭相等。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称邑,置令、长。邑的体制与侯国相当。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隶属于郡,多设于巴、蜀等西南地区,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道的长官。万户以上的县置县令一人,秩千石;县丞一人,掌民政、文书、仓库;县尉二人,掌治安。万户以下的县置县长一人,秩三百石或四百石;县丞、县尉各一人。东汉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 *** 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派出机关。东汉在县以下的官制与西汉无异,具体可以参见西汉官制。

二、汉朝的官制有什么

1、汉代官职, *** 为三公九卿 *** ,排序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

2、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汉朝的最 *** 职,主要就是负责统领百官,协助皇帝。相当于 *** *** 。

3、其次是太尉,太尉主要长官 *** ,掌管三军,是名义上的更高统帅,三军总司令。

4、然后是御史大夫,主要是副丞相的职权,换句话说是成像的助理,相当于 *** 副部长兼 *** 长。

5、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三公,是汉朝官员更高的三个官职。然后是大将军是武职最 *** ,相当于元帅。

汉朝地方官制(汉朝官服等级和图案)-第1张图片-

6、大司农,顾名思义负责国家的农业生产以及赋税财权,相当于 *** 部部长。

7、太常卿,负责国家的祭祀与教育相当于后勤部部长与 *** 部长。

8、卫尉卿,负责首都的安全,相当于首都 *** 警备部司令。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代官职

三、西汉 *** 和地方的行政 *** 各叫什么

1、西汉实行三公九卿制,始于秦,目的在于加强 *** 集权,其特点是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与分掌国家朝廷各项行政事务“九卿”职权分开,是 *** 主义 *** 集权 *** 起步的标志,对以后历代王朝的 *** 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汉武帝时 *** 了 *** 官制,把 *** 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 *** 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

3、所谓内朝官或 *** 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 *** 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4、西汉,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 *** 并行。因为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缺少没有同姓诸侯王的护驾,同时设置封国也有利于平衡各方势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5、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 *** ,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代王国更高数),汉郡四十三。

6、西汉的三公九卿制,从根本上加强了 *** 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 *** 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 *** 机构为皇帝服务的职能。并且对后世影响巨大,被一直沿用。

7、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并且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 集权 *** 。

8、汉初 *** 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 *** *** 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9、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后期诸侯王权力很大,其 *** 与 *** 基本相同,进而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

10、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 *** 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 *** 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 *** 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 *** 集权。

四、内史的地方官制

1、汉高帝刘邦建立汉朝后,改秦朝的郡县制为郡县、封国并存的郡国制。封国分为王国、侯国两等。汉初,王国辖有多郡。王国设置的官员有丞相、太傅、内史、中尉等,太傅辅王,内史治 *** ,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其中只有丞相由朝廷任命,内史等官均由诸侯王自己任命,内史仅次于丞相。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减王国封地,仅留一郡,诸侯王也丧失了治 *** ,丞相改称相,王国官员皆由朝廷任命。汉成帝时,罢中尉,由内史兼掌中尉的职责。绥和元年(前8年),又罢内史,由相全权管理王国,相当于郡守。东汉初,恢复了内史等王国官吏的建制,不久之后又废除。晋朝太康十年(2 *** )十一月,将王国的相改为内史,其它封国的行政长官依然称相。郡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郡太守;县王封国的内史,相当于县令、县长。后废除县王,只保留郡王,内史职责相当于郡太守。要郡亦有以内史代太守者,如东晋会稽郡。南朝的宋、齐、梁、陈承袭晋制。“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 *** 亦然。

3、《晋书·职官》: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又置主簿、主记室、门下贼曹、议生、门下史、记室史、录事史、书佐、循行、干、小史、五官掾、功曹史、功曹书佐、循行小史、五官掾等员。

4、淮陵内史、平原内史、清河内史、河间内史、梁国内史、西阳内史、汝南内史、下邳内史、始平内史、谯国内史、高密内史、临川内史、太原内史、吴国内史、吴郡内史、彭城内史、随郡内史、会稽内史、琅邪内史、乐安内史、新蔡内史、成都内史、常山内史、武陵内史、长乐内史、陈留内史、淮南内史、庐江内史、顺阳内史、宣城内史、南平内史、历阳内史、吴兴内史、秦国内史、武邑内史、鄱阳内史、上庸内史、晋陵内史、邵陵内史、安丰内史、义兴内史、丹阳内史隋炀帝在诸郡设通守,为太守之副,在京兆、河南者称内史。

5、元世祖时改王傅为内史,内史府有中尉、司马、谘议等官。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汉朝 官制 官服 图案 等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