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杭州杨公堤的由来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杨公堤的历史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杨堤名字由来
1、又称杨公堤,在西湖的西面,明朝时有一条南北相连的长堤。
2、据了解,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3、清代,由于里湖淤浅,杨公堤以西多为居民田桑之地,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1724)杨公堤虽还增高增阔,但终因里湖不断淤浅、田桑扩大而废去。
二、白堤苏堤名字的来历
白提苏提和白居易苏轼是有关系的,都是为了纪念这两位诗人来命名的。
1、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今日人们所知的白堤,虽与白居易主持修筑的白堤不在一个方位,但杭州人民为缅怀这位对杭州作出杰出贡献的“老 *** ”,仍把它命名为白堤。
2、苏堤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苏堤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当官时指挥20多万人利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草和淤泥堆积而成。南宋(13世纪)以来,“苏堤春晓”就是“西湖十景”之首。但今 *** 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
白堤宽阔而敞亮,靠湖边密植垂柳,外层是各色的桃花,回望群山含翠,湖水涂碧,如在画中游。每到三四月份垂柳碧绿的窄叶挂满柔软的柳枝在湖风中婆娑起舞,柳枝飘飘荡荡的垂进湖面。垂柳与湖水让人感觉到了大自然那天衣无缝的和谐与浓情。白堤的风景,四季分明:春桃夏柳,秋桂冬雪,具是风采独特。
而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现长2797米。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每当寒冬一过,春风吹拂,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堤
三、杨公堤的由来
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因由杨孟瑛主持开挖而成,故名杨公堤。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西湖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东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其中隐秀桥、景行桥可供游船通行。
杨公堤全长3.4公里,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三台梦迹、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杨公堤附近还有黄蔑楼、环湖碧舍、兰苑、景行古桥、赵公堤等23处历史文化景观。
龙井虾仁是杭州的名菜,色泽好看,口感清香。龙井虾仁选用活大河虾,配上了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烹制,虾仁玉白,鲜嫩。芽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回味无穷,在杭菜中堪称一绝。
东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但是每一个地方都不一样,东坡肉在杭州是很有名的,有先煮后烧的,有先煮后蒸的,有直接焖煮收汁的。
西湖醋鱼是杭州名菜,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朝。西湖草鱼精选西湖草鱼作为原料,烹制前先将草鱼在鱼池中饿养一天,使其排尽体内杂物,去除泥土。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公堤
四、杭州西湖上的杨公堤是怎么来的
“杨公”指杨孟瑛,宇温甫,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出任杭州知州。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连接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
五、杭州西湖上的“杨公堤”是怎么来的
1、“杨公”指杨孟瑛,宇温甫,重庆丰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其时西湖淤塞,杨孟瑛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并以疏浚产生的淤泥、葑草在西里湖上筑成一条呈南北走向,北起仁寿山、马岭山脚,南至赤山埠、钱粮司岭东麓,连接丁家山、眠牛山等的长堤,堤上建六桥。后人为纪念杨孟瑛,称此堤为“杨公堤”,堤上六桥为“里六桥”。
2、据了解,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3、清代,由于里湖淤浅,杨公堤以西多为居民田桑之地,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1724)杨公堤虽还增高增阔,但终因里湖不断淤浅、田桑扩大而废去。
六、杨公堤的由来杨公堤历史介绍
1、杨公堤是一处杭州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里留下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卷墨,使得杨公堤成为千古著名的文化景区,这里也是西湖保护的最终历史事件发生地,下面给大家分享杨公堤的历史来由和典故。
2、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因由杨孟瑛主持开挖而成,故名杨公堤。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3、据了解,元灭南宋后,人们把南宋的覆灭归罪与西湖,从此官府对西湖不但废而不治,且任豪门占湖为田。
4、此风一直到明朝中期,当时西湖已处于泯灭的危境。1503年,杨梦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顾一切,力排众议,经朝廷批准后,于1508年2月2日开始疏浚西湖,耗时152天。
5、当时拆毁田亩3481亩,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大部分的淤泥筑起一条与苏堤相对,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
6、西湖始复唐宋之旧,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堤为“杨公堤”。
7、清朝时期,由于里湖淤浅,杨公堤以西多为居民田桑之地,行游者稀少。雍正二年(1724)杨公堤虽还增高增阔,但终因里湖不断淤浅、田桑扩大而废去。
8、乘51路、52路、194路、197路、318路公交车到丁家山景区站下车即可到达。
七、西湖上两道长堤名字的由来
1、苏堤: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2、白堤原名白沙堤,为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旧日以白沙铺地,今已改为柏油路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
3、苏堤上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的怡人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
4、苏堤上的六座石拱桥,如桥头所见,各领 *** :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湖西诸山,峰峦叠嶂,如水墨山水画,且近景有丁家山岚翠可挹,远景有双峰 *** 云巍然入目。
5、压堤桥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御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更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6、《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就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关于杭州杨公堤的由来,杨公堤的历史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