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15号线规划图?2035南京地铁规划图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铁 16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南京地铁15号线规划图和2035南京地铁规划图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南京地铁15号线规划图以及2035南京地铁规划图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南京地铁15号线的介绍
  2. 南京地铁1号线软土隧道施工
  3. 南京地铁18号线站点全程路线图

一、南京地铁15号线的介绍

15号线是一条纯江北线,南北走向,采用6节编组的B型车,地铁15号线南至老山,北至南京北站,拟设南京北站、浦口火车站、沙滩广场、青奥公园、湿地公园、老山等站点,从这些站点不难看出,地铁15号线将浦口江边的休闲旅游地点串联了起来,有市民觉得,将来的15号线就好比一个旅游专线,沿线有不少美景。这条线如果能开通不仅为本地的市民提供方便,对未来来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二、南京地铁1号线软土隧道施工

南京地铁南北线为线网规划中的1号线,呈南北走向,一期工程由小行至迈皋桥,沿途经过中华门、三山街、新街口、鼓楼、南京火车站等繁华的商业区和市内交通枢纽,形成了贯穿南京市主城中轴线的快速轨道交通走廊。线路全长为16. *** km,其中地线上6.11km,地下线10.81km,地上线占全线总长的36%。全线共设车站13座,其中地下站8座,控制中心设在市中心珠江路站东北侧。线路总体分布及站点设置如图1所示。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其三面环山,一面涉水,地势起伏较大。市内丘陵、平原交错,现代水系(主要为内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贯流,地下埋藏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古河道,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地貌形态。市区及市郊的一些剥蚀残丘大致呈北东向分布,形成三段基岩隆起,将南京市分割为南北两个小盆地,并由古河道将这两个盆地联系为整体。

三段基岩隆起构成低山丘陵地貌,主要由剥蚀残山及侵蚀堆积阶地组成,其间发育有坳沟或山间洼地,地形起伏较大。低山丘陵区覆土层厚度一般不超过20m,局部地段基岩直接出露地表。古河道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漫滩及古河床构成,地形平坦,地势低平,其基岩埋藏较深,一般35~40m。古河道冲积平原一般发育四级埋藏阶地,土层主要为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局部为软、流塑状态的粘土及粉土等。对于南京地铁的不同区间,如图1所示,小行-中华门、珠江路-玄武门、南京站-迈皋桥区段,地层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而中华门-珠江路、玄武门-南京站区段则属于河漫滩地段。

地铁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一样,都受地质、地貌控制。其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或弱承压水,地下水埋藏浅,一般于地面下1.0~2.0m。由于构成含水层的地层土质有差异,各土层的渗透 *** 也有较大差异。古河道深槽含水砂层厚度大,透水 *** 好,富水 *** 强,更大渗透系数可达5×10-3cm/s(4.32m/d)。

针对南京地层的古河床、河漫滩和低山丘陵等复杂多变的地层条件,综合考虑周围环境特征及经济因素等,1号线选用了多种隧道施工 *** ,如高架、明挖、矿山暗挖、盾构掘进等,如表1所示。地铁1号施工过程中,有两个软土区段难度较大,一是三山街-中华门区段的浅覆土埋藏条件下,水下盾构隧道的推进施工,二是珠江路-鼓楼区间的软流塑粘土及粉土地层中,在建筑物下进行大跨度隧道掘进的管棚施工,再有是鼓楼-玄武门的浅覆岩层的 *** 施工。

3.1盾构穿越浅覆土地层的水下掘进施工技术

3.1.1覆土水下盾构施工的特点和难点

地铁1号线中华门-三山街区间隧道需穿越内秦淮河,其河道宽16.8m,河底距盾构顶部最浅覆土厚仅0.7m,河床底部表层土夹有大量碎石、填土及浮淤物,渗透 *** 极不规则,给盾构的推进带来极大的难点和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极易引发突水事故。盾构推进一般要求覆土厚度在2~2.5d(d为隧道直径)之间,而本处覆土极薄,在如此薄层条件下进行盾构推进,极易引起表层土开裂;同时,该处直接位于河床水位之下,水源补给充分,一旦突水,后果不堪设想。

(2)浅覆土隧道轴线控制难。对于本处如此浅覆土的地层,隧道所承受的浮力要远大于其上水土的压力,因此,自然状态下,即会导致隧道的上浮变形,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1.2浅覆土水下盾构施工抗浮控制技术

浅覆土盾构隧道上浮,会造成隧道衬砌上方土体被动 *** 。如图2所示,假设水深为H1,隧道顶部覆土厚度为H2,则被动区域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为:

本处河水深度H1为2.0m,内摩擦角 *** 72;为12.3°,内聚力C为8.9kpa,土的饱和重度γ为17.7kN/m3,管片外径R1为3.2m,内径R2为2.75m,混凝土重度γ混凝土为20 KN/m3。由此计算,得最小覆土厚度H2为4.306m。显然,本处覆土厚度仅0.7m,不足以平衡隧道所受浮力。施工中,我们采用抗浮板和抗拔桩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3所示,在隧道的上方河床的底部,构筑厚度为700mm的抗浮板,并在抗浮板的下方钻设直径为600mm深度为15m的灌注桩,桩与板锚固在一起,有效防止隧道在施工中及施工后的变形。

对于盾构水下推进过程中的防突水控制,我们主要采取控制出土、压注膨润土浆液、及时同步注浆以及加强预测预报等 *** ,快速均匀地穿过内秦淮河。

(1)出土量控制。若过量出土即超挖,必然会引起大的地面沉降,反之,会引起地层的过量隆起。施工中,我们主要通过调节盾构前方土仓压力,使得仓压微大于该处地层土压力,根据盾构推进速度计算螺旋出土机的转速和出土量,避免超欠挖。

(2)膨润土浆液压注。本次施工采用的是土压平衡盾构机,因该处的覆土非常薄,施工中,我们通过盾构机的加泥 *** ,在工作面前方压注适量膨润土浆液,以减小刀盘切削阻力和盾构与周围地层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小盾构施工对周围地层的扰动。

(3)同步注浆技术的应用。通过盾构的注浆 *** ,在盾构行进中,及时注入水泥浆液,填充盾尾脱离后,衬砌与周围地层的空隙,封堵水力通路。

(4)加强预测预报。借助盾构推进的 *** *** ,通过对行进参数的实时模拟分析,寻求地层变形量、土仓压力变化等参数的规律,预测预报盾构后期可能的姿态变化,结合固化到 *** 中的人工智能经验,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3.2建筑物下软粘土地层的管棚施工技术

软岩或无水条件下,应用管棚支护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对于高含水的软粘土地层,应用管棚围护仍然较少。地铁1号线珠江路—鼓楼的区间隧道,在近珠江路站一侧,隧道布置在长约200m的粉质粘区,局部夹薄层粉砂,土层含水量在29.7%~31%。隧道断面呈马蹄形(图4),下设反拱,其净高5.30m,净宽5.18m,在上方建有6层楼高的民房。隧道在此施工,选用了组合长短管棚技术。

3.2.1软粘土地层管棚施工的特点和难点

在高含水软粘土及夹有粉砂薄层的复杂地层中进行长管棚施工,在钢管棚钻设与安装、止水帷幕形成、隧道的开挖等均较困难。

(1)长距离水平钻孔难。受钻杆挠度、 *** 等的影响,加上土层的非均一 *** ,在该类地层中进行管棚钻进,极易引起钻孔的偏斜、坍塌等,从而影响终端管棚的形成质量。

(2)难以一次形成有效的止水帷幕。由于主要在粘土层中进行隧道挖掘,粘土地层的渗透 *** 差,注浆效果难以控制。

(3)开挖过程中易引起大的地层变形。本处隧道埋深较大,同时上方有房屋超载,地压大,更不利的是,该处土质软、含水量高,施工中极易由于管棚质量、支撑的及时 *** 而导致地层的坍塌,危及其上住宅。

3.2.2高含水软粘土地层的管棚施工技术

管棚加固是在欲开挖隧道的周边,埋设一定数量的钢管,并对管周土体进行注浆,形成一定强度的止水帷幕。其作用机理有两类,一是梁拱效应,管棚因前端嵌入周围土体中,露出端架设到隧道支撑上,从而在隧道周边形成一组纵向支撑梁,并承担其上地压、抑制土体的过量变形;其二是强化土体效应,由管棚花管注入的浆液经孔壁挤入围土颗粒间隙而固化土体,从而提高洞周土体的弹模和强度。为在如此复杂地层条件下形成有效的管棚结构,施工中,通过优化

对于图4所示的管棚,作用在顶部的压力为:

考虑到管棚施工时,一般支撑较近,并能与管棚芯材密贴接触,故假设管棚的钢管为等跨连续梁,假定支撑间距为l,则管棚钢管所受的更大弯距M *** x为:

假设钢管的内外径分别为R1、R2,则其抗弯模量W为:

南京地铁15号线规划图?2035南京地铁规划图-第1张图片-

据此,可求出管材的更大拉应力:σ *** x=M *** x/W

一般认为,软土地层的管棚加固体中,地层的压力全由钢管承担,管棚的注浆加固体仅起到帷幕止水的作用,假设帷幕加固体的有效厚度为d,帷幕的抗剪强度为[τ],管材中心距为b,则管棚的注浆加固体厚度必须符合下述条件:

式中k为安全系数,可取1.5~2.0。

据此,可有效确定管棚施工的主要参数包括管芯距、管径、帷幕厚度、支撑间排距等,并根据帷幕厚度和所处的地层条件,进一步确定注浆压力。本次施工中,长管棚选用的管材为 *** 72;108,壁厚6mm的钢管,管棚间距 *** mm,隧道内支撑间距为500mm。同时,根据目前的水平钻进技术,在土层中一次钻进40m,终端偏差可控制在0.5~1.0m内。为此,本次一次围护的长度亦确定为40m,施工中,每隔35m设一扩径钻孔工作间,工作间长度6m,外径比隧道横断面范围超出700mm,以便后继隧道的管棚钻进施工,如图5所示。

由于管棚顶部所受的压力更大,故在拱部150°范围内布设长管棚,以抵御隧道所受压力引起的变形。本处隧道布置在粘土中,土层的粘 *** 大、可塑 *** 强,遇水极易软化,为典型的富水软流塑地层。因而水泥浆液的渗透 *** 弱,一次长管棚注浆难以完全隔断与周围地层的水力联系。为保证形成有效的止水帷幕,在相邻大管棚的 *** 另行钻设超前小导管,钢管间距 *** mm,长度为2.5m,并保证有1m的搭接长度,每1m进行一次小导管注浆,短管棚沿周圈全断面布置,这样与长管棚加固体组合(图5),共同注浆封堵后形成止水帷幕。

管棚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隧道的防水和洞周土体的稳定 *** ,施工中应从孔位钻设开始,对管棚的布孔、 *** 、安装及注浆等工序严格把关。

1)钻进控制。管棚施工的技术关键是平行精确的安装钢管,以产生拱形效果。施工中,先用 *** 钢轨和标准枕木铺设好轨道,钻机就位后,将钻机以行走器夹紧,保证钻机只能按设计的路线行走。在方向固定时,要注意管棚回转钻进过程中钻杆有下扎趋势,在软粘土施工中尤为严重,故在开孔方向布设一定角度,经试验,本处在0.8°~1°之间,施钻过程中常用经纬仪和水平仪检验。布孔时,为减少钻进对原状土的扰动而影响精度,钻孔及铺管采取跳档进行的方式,间距为双孔距。

2)管棚安装控制。管棚的管材选用无缝钢管,每节长4.5m,加工时,要保证钢管的圆度、同心度及丝扣精度等,保证每一钢管沿设计轴线分布。

3)注浆控制。钢管铺设后,及时进行压力注浆,将钢管周围土体的空隙和管内填满浆液。本处长管棚注浆采用单液水泥浆,由于是在粘土中施注,一方面,适当增加了材料的水灰比(本处选用0.8~1∶1的水泥浆液);另一方面,增加注浆压力(本处选用1.5~2.0MPa),以增强渗透能力和注浆效果。超前小导管注浆时,则采用双液注浆,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1∶0.5,以及时封堵水力通道。

开挖分两台阶进行,上台阶开挖每次0.5m,随后架立隔栅钢架, *** 25cm的混凝土进行初期支护,开挖台阶总长度控制在6~7m为宜;对于下台阶,每开挖0.5m后,应立即进行初期支护,开挖过程中,对于上部的钢架拱脚处,应采用跳槽开挖,以稳定上部的钢架。对于掌子面部位,因其暴露面积较大,还应及时挂网并 *** 10cm厚的混凝土,以稳定地层。

3.3浅覆土建筑物下 *** 隧道施工技术

如前所述,由于南京地层的地势起伏较大,岩 *** 变化多,且地面建构筑物林立,在如此浅覆土的地层中进行 *** 隧道的掘进非常困难。

1)岩层复杂多变。对于1号线所穿越的岩层,在珠江路~玄武门、南京站~东井亭共有4个特 *** 层。在珠江路~玄武门区间,以鼓楼站为界,在其南段,岩体主要由紫红色的砾岩、含砾砂岩及细砂岩构成,泥质或钙铁质胶结,在其北段,主要由紫红色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在南京站~东井亭区段,近南京站侧,分布有灰 *** 、灰色灰岩,北段分布有灰白色细砂岩,石英、长石砂岩。

2)岩 *** 较差。1号线隧道分布范围内,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质软硬不均,强风化、弱风化及微风化均在隧道中有所体现,围岩强度等级在Ⅲ~Ⅴ类。

3)地面建构筑物密集。在 *** 隧道施工中,隧道需先后穿越中山路、 *** 路,地下过街通道一处,并主要在民房密集区通过,房屋多为4层以下楼房,更高为7层,基础形式多为条基。交通路面下管线密集,不允许施工期间地面有大的变形。

4)隧道埋深浅。一般埋深在8~18m,局部区段如红山公园附近几近露出地面。

为将 *** 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降至更低,实际隧道施工中,首先从总的装 *** 量控制入手,运用多段位高精度 *** 的减震控爆技术,实施分台阶 *** 施工,并对裂隙特别发育 *** 强度低的地层进行超前预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1号线沿交通主干线及居民密集区分布,加上离地表非常浅,若采用常规 *** ,势必因振幅、振速过大,引起地层有较大的变形而导致房屋的 *** 。一般地,振速、装 *** 量及 *** 距离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V——为质点振动速度(mm/s);

Q——为单位齐爆 *** 量或单孔 *** 量(kg);

R——为炮孔至建筑物的距离(m);

K,a—— *** 点地形、地质等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系数;

K值一般取50~350,a值一般取1.3~2.0。

本处民房多为一般砖房或非 *** 型砌块建筑物,要求振速不超过2~3cm/s,公式(10)表明,隧道的埋深直接影响着单段齐爆装 *** 量。根据公式(10),结合1号线的隧道埋深和地质、地形等条件,进行了试验后,表2是典型浅埋地层的装 *** 参数,施工中根据 *** 震动情况进行调整。

为了降低 *** 振速,避免多炮孔同时起爆发生共振,应使各炮眼 *** 后振动波相互干扰、抵消。一般地,单炮孔 *** 时引起的震动持续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下只有三个全振动周期(3T)的振幅大于A/2,随后的振动衰减得可以不计。因此, *** 的延时差大于3T时就不会发生共振,而多炮孔 *** 振动波相互抵消。从理论上,只要改变起爆时间间隔,调整波形的相位差就能实现。但实际上,各炮孔的振动频率f是不定的,所以无法使各炮孔振动波相互削减。实际 *** 中,为达到产生随机干扰波的效果,大都采用多段位高精度系列 *** ,同段 *** 道偏差值大于100ms,不同段位的 *** 间隔时间较长。本次对于浅覆地层,掏槽中心孔选用 *** 72;25mm *** 卷,分8个段别起爆,单孔单段位, *** 延时差为100ms,掏槽布置采用桶形与锥形相结合的混合掏槽方式;对于掘进孔、内侧孔及周边孔则采用非电毫秒 *** 分25段别起爆,起爆顺序如表2和图6所示。

开挖 *** 上,则选择半断面正台阶法施工,上半断面高度为3.3m,底宽5.98m,台阶长度控制在3m左右。采用化整为零的施工 *** ,围岩一次暴露的面积小,时间短, *** 用 *** 量亦小。

为形成光滑的轮廓面,光爆孔间距a光取得较小,考虑到本处一般为Ⅲ~Ⅳ类围岩,取a光=0.4m。光爆的最小抵抗线距W光=1.2~1.5a光,取W光=0.6m。两个相邻光爆孔的间距为0.2m。

进尺小,则循环 *** 方量小,一次 *** 用 *** 量小,易于起爆 *** 设计。

对于裂隙发育多、 *** 强度低的地层,本次采用了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的方式,先对隧道周围岩体进行加固,提高岩体的弹模与强度,便于岩体的稳定和隧道的掘进。

对于两类施工技术的应用,从南京地铁1#线的施工实际看,在安全 *** 、经济 *** 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施工安全的角度看,采用盾构技术掘进时,因其有厚的外壳,和良好密封 *** 能,加上能快速、稳定地形成支撑体系,因此,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 *** 要远大于管棚隧道的施工。

经济上,隧道一次掘进距离越短,采用管棚法施工越经济,一般地,对于大直径隧道,长度在150m以内,若地层条件许可,采用管棚法施工较为经济,大于这一长度,则宜采用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

与管棚法相比,盾构隧道对软土地层的适应 *** 要远好于管棚法施工。

由于南京地铁1号线地层条件及地面建构筑物分布的复杂 *** 与区间隧道分布的特殊 *** ,使得各类施工工艺,如盾构掘进、管棚暗挖,钻眼 *** 等均在1号线中得到具体应用,并取得成功,为今后的城市隧道软土隧道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地铁1号线隧道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盾构穿越浅覆土的水下施工中,通过控制出土仓压力与出土量,并压注适量的膨润土浆液,减小隧道推进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隧道防突水控制;

(2)若覆土浅,浮力大时,通过设置抗浮板和抗拔桩,不仅能平衡盾构隧道长期所受的浮力,亦能在施工中防止隧道产生过量的隆起变形,有利于盾构隧道轴线控制;

(3)软流塑地层的管棚施工实践表明,对于高含水粘土地层,管棚围护欲取得成功,首先必须确定合理的管棚支护参数;其次,管棚钢管的安装质量和注浆施工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是管棚成败的关键;此外,在开挖过程中,还应合理选择开挖的方式,必要时,对局部渗漏处增设短管棚,形成长短组合管棚,以减小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浅覆地层 *** 隧道的施工技术关键在于装 *** 量控制和合理的起爆方式,工程实践表明应用多段位高精度 *** 实施的随机干扰减震 *** ,能有效控制地层变形,减小 *** 施工对已有建构筑物的影响。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 *** *** ,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 *** 免费咨询:

三、南京地铁18号线站点全程路线图

1、目前18号线仍属于规划,目前最新规划如下

2、北斗产业园(换乘S4号线)→南京北站(换乘3,4,15,S4号线)→南京铁道学院(换乘11号线)→新华街(换乘15号线)→古平岗(换乘7号线)→鼓楼(换乘1,4号线)→新街口(换乘1,2号线)→中华门(换乘1,8,S2号线)→南京南站(换乘1,3,6,S1,S3号线)→河海大学·佛城西路(换乘12,S1号线)→翔宇路南(换乘S1,S9号线)→禄口T3→禄口机场(换乘S1号线)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规划图 南京 地铁 2035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