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淮剧的 *** 作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方 13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淮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淮剧的 *** 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我国的地方戏都有哪些属于哪个省
  2. 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3. 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一、我国的地方戏都有哪些属于哪个省

蒲州梆子(山西),辽南戏(辽宁),黄龙戏(吉林),柳琴戏(山东),扬剧(江苏)。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 *** 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一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

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辽南戏是辽宁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辽宁省盖县。又名影剧、影 *** 、盖平戏,辽宁复县称辽南影 *** 。它是建国后在辽南皮影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新剧种,1961年定名为辽南戏。

黄龙戏,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末,因农安县在辽、金时期曾是黄龙府,1959年据此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黄龙戏以“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东北的民间小调、戏曲曲牌、皮影专调、萨满腔、神调等多种音乐,形成了 *** 剧种。它拥有高亢、粗犷又朴实,鲜活又细腻的独特唱腔和音乐风格。

2008年6月7日,黄龙戏经中华人民 *** 国 *** 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为Ⅳ-101。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经中华人民 *** 国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3。

扬剧,是江苏省扬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扬剧原名“维扬戏”,俗称“扬州戏”,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地区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区及南京、上海一带。

它以扬州民间歌舞小戏花鼓戏和苏北民间酬神赛会时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戏为基础,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而最终成型。

扬剧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地方戏曲发展史上也有着特殊的地位。扬剧音乐曲牌众多,角色有生、旦、净、丑等,重视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剧风格。

淮剧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淮剧的代表作-第1张图片-

2006年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 *** 国 *** 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州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辽南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龙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柳琴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扬剧

二、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1、淮剧是中国江苏省淮安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2、主要流行于盐城、淮安、泰州、扬州等地,在上海、安徽等省市,中国 *** 和中国 *** 也有一定的影响。唱腔朴实。淮剧的方言是以江淮官话洪巢片建盐方言中建湖话音系为基础。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3、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

4、早期的淮剧有生活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大戏则有“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七十二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

5、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 *** ,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根据真人真事编演而成的“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 *** 茶记》和《鸭汤记》。

三、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1、  淮剧是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的地方戏剧,主要流行于扬州、淮安、盐城等地,在上海、安徽、 *** 等省市也有一定的影响。唱腔朴实。

2、淮剧的方言是以江淮官话洪巢片建盐方言中建湖话音系为基础。

3、四声韵部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

4、  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

5、入声韵部6个,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锡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6、淮剧原称江淮戏,建湖县本是该剧的主要发源地。20世纪初,不少原来从事徽剧的艺人,相继加入淮剧行列。

7、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8、  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9、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10、  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 *** 调。

11、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在淮剧还是“草台戏”时,周二娘、谢长玉、陈为翰、李玉花等博采众长,使淮剧渐趋成熟,艺术日臻完善。

12、1961年,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 *** 言。以后上海淮剧团的学员在团长、著名演员筱文艳的带领下,经常到建湖,学习淮剧故乡语言,体验生活。淮剧,这朵在建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如今更加争奇斗艳,引人注目。

13、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香火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

14、  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安、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15、徽戏班社进入境内之后,香火戏常与徽戏同台或合班演出,名曰“徽夹可”。鉴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于是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亦因此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表演从只唱不做到开始注重“一引、二白、三笑、四哭”等表演程序。

16、  另由于吸收徽戏武功与其原有武术、杂技相融合,其间还出现了一些以武戏见长的演员。在大量引用徽戏剧目的基础上,淮剧剧目逐渐有了“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雏形。到19世纪60年代初,香火戏基本摆脱附属于巫觋活动的 *** 质而 *** 。其后,香火戏又常与京剧同台演出,而受京剧艺术陶冶。

17、  20世纪初,香火戏班社已遍及境内城乡。20~30年代,许多香火艺人南下沪、宁、杭和苏、锡、常等地演出,被当地群众称为“江淮戏”。此间,由于从各个方面学习吸收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就,加之南北淮剧间的相互交流,淮剧逐步形成了《淮调》、《拉调》、《 *** 调》三大主调之格局。

18、1940年秋,盐城市境内兴起了 *** 文艺活动 *** ,淮戏成为主要形式之一。1942年,盐阜区 *** 领导的部队、地方文工团普遍建立淮戏组(队),各区、乡也成立了以演淮戏为主的业余剧团。在 *** 、 *** 、 *** 等人的关心指导下,许多新文艺工作者利用淮戏这一艺术形式,编撰出了许多现代戏,并对淮戏艺术进行改造,编创出了部分新的淮剧曲调,导演、舞美设计也开始出现于淮剧艺术创作之中。

19、  1953年,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1956年改称江苏省淮剧团)成立后,曾集中了一批著名演员和琴师,许多专事于编剧、作曲、导演、美术的新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淮剧行列。此后,剧本制逐渐代替幕表戏,导演制逐渐代替说戏制,淮剧成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地方戏曲。

20、50~60年代初,盐城市淮剧界对淮剧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规范工作,尤其是1961年成立的淮剧艺术考定 *** 会,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成立的专区艺术学校,也以培训淮剧演员、演奏员为主要任务。这些,既促使淮剧艺术从各方面趋于规范化,也推动了淮剧现代戏创作。

21、“ *** ”时期,多数剧团被解散,少数 *** 的淮剧团移植上演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其中省淮演出的《红灯记》第八场《刑场斗争》,1974年入选赴京演出。在此期间,淮剧音乐由于借鉴京剧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唱腔的板式变化,但也出现了淮剧唱腔京剧化的倾向。

22、  1976年以后,尤其是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 *** 进展。原被解散的淮剧团先后恢复,上演了大量传统剧目,在现代戏的演出创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1977~1981年,《金色的教鞭》、《打碗记》、《一字千金》晋京演出,为盐城获得了“小戏之乡”的美誉。

23、  1982年省淮剧团被吸收为全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团体会员。1983年,江苏省淮剧艺术研究会在盐城成立。1985年,《奇婚记》在国家 *** 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一举荣获两个主演、两个配演、编剧、作曲、演出共7个一等奖,配演、导演、布景设计共3个二等奖,以及音乐伴奏奖和绘景奖。

24、  这也是江苏省自建国以来在历届会演、调演中取得的更好成绩。至此,淮剧已为全国戏剧界所瞩目

25、淮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生活小戏《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和《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官禁民灯》等。

26、“对子戏”和“三小戏”形成于香火戏初期,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民间生活小戏。

27、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 *** 言。

28、  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 *** 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 *** 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29、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

30、  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31、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 *** 演化为戏曲化、抒情 *** 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32、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 *** 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 *** 》、《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

33、  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 *** 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淮剧 地方戏 *** 作 哪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