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方志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方 13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四川地方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简述四川的史学家及 *** 作品名称.
  2. 四川省 *** 的历史沿革
  3. “湖广填四川”到底包括哪些省份的 ***
  4. 请问有没有知道在哪里可以下载到《中国地方志丛书》

一、简述四川的史学家及 *** 作品名称.

【 *** 】:3.(1)三国谯周, *** 作《古史考》是~本有史有论有考的综合 *** 史书o(2)西晋陈寿, *** 作《三国志》被称为良史.(3)东晋常璩, *** 作《华阳国志》,是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史料和现存最早的以“志”为名的地方志专著.所记地区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及陕西汉中地区o(4)北宋范祖禹,《资治通鉴》主要修撰人之一,具体负责《唐记》.(5)南宋李焘, *** 作《续资治通鉴长编》.(6)元朝费著, *** 作《岁华纪丽谱》、《成都志》.

二、四川省 *** 的历史沿革

四川省档案馆系省级综合档案馆,于1957年1月筹建,1966年4月26日正式成立。1963年6月从成都迁至雅安,1988年6月迁回成都。1998年11月被国家 *** 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新建的四川省档案馆座落在成都市花牌坊街191号,总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占地25亩,主体建筑由主楼和裙楼组成,主楼17层,高56.1米,裙楼3层,可容纳档案300万卷册。库房为环廊双层厚墙体,全密闭式结构,库区内设置有中心控制室,采用集中式空调,安装有温湿度自动监测调控,自动防火、防盗报警,1211自动灭火,电视 *** 等 *** 和装置。馆内配有电子计算机146台、打印机42台,缩微、照相设备、保护技术、复印等现代化设备,配备缩微拍摄机6台、冲洗机2台、拷贝机3台、阅读器11台、阅读复印机2台,扫描仪10台;建立了四川省档案资源网。读者可通过互联网访问并查询相关和感兴趣的资料,省档案馆阅览室可容纳220位利用者查档。

截至1998年止,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档案906个全宗,1,233,754卷,资料102,075册。按不同时期划分为清代档案、 *** 档案、 *** 历史档案和解放后档案,主要为各时期地方 *** 形成的各类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其中,清代巴县地方 *** 档案最珍贵、最完整有11万卷, *** 档案45万卷。馆藏全部档案资料已 *** 分类整理,缩微档案累计已达6297万个画幅,制成缩微胶片6137盘,拷贝3004盘,重要档案已输入微机并能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向社会 *** 了形成期满30年的全部档案704,975卷,利用者只需持个人 *** 件,即可利用;未满30年的档案,只要有关单位介绍,也可利用。为了主动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编辑出版了1000多万字的档案资料。社会各界利用档案频繁,仅近三年,利用档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402起,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上的四川档案事业四川档案事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巴蜀开明王朝时,即已实行巫掌祭祀,史执祖法,是为四川档案事业的发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建置郡县,设史官掌管文典,记言录事。1980年在青川县出土的《为田律》的木牍,就是记载当时秦在巴蜀推行“开阡陌” *** 的历史档案,是现今保存的最早的四川档案。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王朝,设东观秘阁收藏图书秘记。著名的西晋史学家陈寿在蜀汉时曾任观阁令使,入晋后又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三国志》就是他利用大量秘阁材料所写成的。东晋史学家常璩在成汉时曾任散骑常侍掌管文书,入晋后他利用这些材料编纂成《华阳国志》。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以后历代都设有掌管文书档案的官职或机构。清代对文书档案格外重视,四川布政使司设有经历署、照磨署负责这一工作,规定“文案卷宗,只字为重”,不准私自藏匿,不准私带出房,不得擅自摘抄 *** ,官吏任期届满均要办理档案移交手续。 *** 时期,档案教育及档案学研究开始兴起。从1939年起,陆续举办多期档案管理训练班。1946年,殷钟麟创办了中国之一所档案学校——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函授学校。殷氏并有《中国档案管理新论》专著出版。由何鲁成等创建的《文书管理月刊社》,是四川有关档案学研究的之一个刊物,曾发表多篇 *** 。在悠久的历史中,四川积存的档案卷帙浩繁,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当代四川档案事业解放以后,四川档案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 *** 于解放伊始即建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配备大量专业人员,对历代积存的大量案卷、包括部分 *** *** 的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抢救了许多濒临散失、霉变的宝贵资料,并逐步建立各级综合 *** 档案馆。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50年代后期开始创建技术档案工作。省档案馆设立了技术档案业务指导处进行指导。至60年代初,全省2957个县以上工业企业已有2439个建立了技术档案,60余个科研单位开展了科研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重庆、成都、自贡3市建立了城建档案。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档案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地认真贯彻《中华人民 *** 国档案法》,除建立各级 *** 、综合档案馆外,还建立许多部门档案馆、事业档案馆,加强了会计、统计、 *** 、商标、 *** 、地名、文艺、土地管理、司法诉讼等专门档案工作。全省综合档案馆大都新建了库房,并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缩技术及温湿度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档案保护与管理,档案教育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四川大学设立了档案系,1987年创办了全国之一所档案学校——四川省档案学校,各地还纷纷开办档案电大班、函大班及短期培训班等,省及各地相继成立档案学会、档案工作协会,并成立了四川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已有多项成果获奖。各地档案馆、室努力开发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仅1986年至 *** 间,全省利用档案获得的经济效益即达22亿元。同时,档案界还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国际机构及不少国家同行建立了联系。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资料达12亿余卷册,居全国各省档案馆馆藏之首。此外,近3万个机关档案室还保存有档案资料1000余万卷册,5万多个企业保存的档案也有1000余万卷册,形成了以档案室为基础,档案馆为主体,档案教育为保证,档案科研为先导,档案宣传为纽带的完整的档案工作体系。

三、“湖广填四川”到底包括哪些省份的 ***

1、明末清初的大战乱,四川大部分地区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因而大量的 *** 奉旨或者逃荒,或者自愿(经商、游宦、习医等)入川,改变了整个四川的人口经济、风俗民情诸方面,其影响胜过历史上多次的 *** 四川的大活动,奠定了现代四川包括成都诸生活的由来与根基。正是由于大规模举家甚至举族迁移入川,恋家恋根之心甚重,因此对族谱的修缮,方志的撰写甚于它朝。不特如此,四川古来都有重视修志的传统,从目前已知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东汉的《巴郡图经》到中国现存的最早讲究体例一部方志、常璩的《华阳国志》,无不对此后中国地方志的修撰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而常璩的《华阳国志》还被梁启超称为“方志之祖”。就刘纬毅所著的《中国地方志》中载,我国现存历代地方志共有8273种,倘按方志所属省区来划分,位居前五位之榜首的四川672种(其它分别是浙江5 *** 种、河北567种、山东541种、江苏540种)。四川修方志之风很盛,或许与四川人恋乡又远离 *** *** 不无关系。如果方志是官方为了保存当地的民俗风情和 *** 经济、社会结构,那么民间为了保存自己的声音,达到睦宗族、正人伦、端风化、敦孝悌,亦即巩固家放大的凝聚力、维护家族的秩序、扩大家族的活动与影响,维护亚宗法社会的生活原则,让子孙铭记家族的创业和迁移活动,以及祖先们为后代所创下的基业,因而谱谍的修撰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2、经过清初至中叶的“湖广填四川”后, *** 对自己的来历及祖先的业绩更是特别在意,有的在蜀 *** 后,随即回乡取来或者老族的人送来老谱,以便在迁四川后续修新谱。在学者黄尚军所过目而作简略登录的100部家谱中,最早者系喜庆13年(1808年),最晚是 *** 36年(1947年),其间包括有数部无法确定年代的族谱。而这一百部中关于成都府的更多,但关涉至今日仍属成都管辖的则只有23部。而这23部中因古简州包括今龙泉驿,而龙泉驿已属今成都市,故包括那时所描述的简州龙泉驿家族之族谱;再者23部明载因清初“湖广填四川”而迁入成都者为13部,占23部的56%,可见湖广填四川对成都人口影响之一斑。兹随举几例,以窥一斑。1835年(道光15年)简阳所修的《王氏族谱》中表明其1680年从长沙府迁入成都府简州龙泉驿;1875年大邑《邱氏宗谱》记载顺治年间由福建迁蜀;1888年新都《魏氏族谱》中载其始祖从康熙年间从福建被派入川者近百支,散处成都、绵阳、乐山,以新都为最;1 *** 4年华阳《廖家族谱》说1726年从广东兴宁县至湖广,其子在1724年先期入川(资料均见《四川方言与民俗》)。福建、江西、广东在清初战乱后填四川的人是不少的,但正如光绪年间《德阳县志续志》中的《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成都通览》是这一论点另一个佐证,从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西占5%,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5%。这说明湖北、云贵、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的大多数。

3、奉旨入蜀的人就不去说他了,因为他们入川缺乏很多内在动力和本能的利益驱使,这种入川方式最难判断入川者的个人素质。而那种 *** 上绝路逃荒或者由于家乡发展已至极限,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分析的对象。可以说,入蜀的之一代全是靠圈地和自耕农以及佃租的方式起家的。他们多是勇猛有余,而在读书方面出息不大的人,也就意味着是封建社会科举 *** 下的边缘人。一直到了他们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甚至更靠后,才改变了他们辛勤劳动而食不果腹的尴尬境地,他们积聚了钱财,需要改变自己或许有点钱,但却非常寒微地位,于是读书中举就成了在平凡而稳定的社会之必选项目,也表明了“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包括成都带来了怎样的荣誉。我们先谈那些著名人物如元帅 *** 、 *** 等人的家世(这些族谱方志里的资料均采自孙晓芬编著《清代前期的 *** 填四川》,它处不再另行出注)。 *** 的先祖陈尧钦三兄弟在康熙末年从湖南宝庆府新宁县,随“湖广填四川”的人口移动而长途跋涉入蜀,最终老大陈尧钦决定落户乐至,而另两位兄弟则另走它处,与其告别。到 *** 时已至第九辈。 *** 先祖随“湖广填四川”的大潮,从广东韶光迁移到四川广安、营山一带做生意,直到入蜀第三代朱文先才带着四个儿子到仪陇县马鞍场大湾定居。到 *** 时已至第八代。这就说明 *** 非数代之艰辛劳作不能结果。

4、一些四川的现代作家如李人、阳翰笙、郭沫若、艾芜、马识途等,其祖上都过“湖广填四川”的艰辛历程。李人的八世祖李述明清初从湖北黄陂县入蜀,李述明的入蜀比较特殊,他是沿途做小生意比如卖布并且行医,到达四川华阳县定居的。而李人的三曾祖父李正康也是教私塾兼行医, *** 湖北祖传“朱砂保赤丸”,而李人的 *** 李传芳及其妻子均会 *** 此丸。其实李氏之入川,不只是带来了“朱砂保赤丸”,而且将祖传的家乡菜也实践到他所开的餐馆“小雅”当中——如凉拌芥茉宽粉皮之类。更重要的是李氏第八代之子对成都的贡献,不只是他的小说堪称近代小说的《华阳国志》,而且他对成都的研究在四川作家中无出其右者,这只从他的遗文《成都历史沿革》和《话说成都城墙》里就能不费力地感觉得出(《成都文物》1991年2期)。而艾芜的远祖则是失掉了土地,只好携妻带子,远走他乡,于是在康熙中叶迁蜀,在成都府的新繁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靠着水沟 *** 占务农。其始祖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务正乾坤”的韵文字辈入川的,到了艾芜 *** 一代正好用到“坤”字辈,于是派人去湖北麻城寻访祖先同姓,又带回用在字辈的头两句韵文“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按照粗略的估计,艾芜始祖入川已达十世左右。而作家阳翰笙的祖先和马识途与所有入川之作家的祖先均不同,他的祖先是被官方胁迫而非自愿入川的,他并不想迁蜀,迁蜀后定居于高县罗场。作家、学者郭沫若祖上乾隆年间从福建长汀州宁化县迁蜀,其“有”字辈的始祖背着两个麻袋 *** 到嘉州务农,到三代仍做长工, *** 突然大昌,而到郭沫若属第六代。作家马识途的先祖是在乾隆年间从湖北麻城奉旨迁蜀垦荒,到忠县境内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后干脆名为马家山和马家湾。我国著名地矿专家、作家韩素音之父周炜是清代大 *** 时从广东迁蜀的,“由广东行商来蜀,经营花板及丝绸,为高人赀富人”(陶尧生《爱国至忱,以死勤事——记韩素音之父周映彤先生》),后定居郫县。而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唐宗海,其先祖从湖南武岗入蜀广汉,最后迁至彭县三邑乡。观察上面诸多个案,可得出 *** 之艰辛不易,要想培养出本家族的杰出人才,非得六至十代不可,尤以八代为最普遍。按每代二十年算, *** 之家要培养自己的杰出之才,需要160年左右不可,至此 *** 已完全蜀化矣。而且从另一方来说,也表明 *** 的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的提高,为优化四川人的人口质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只是如此,川剧发展至今日的局面,也是 *** 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明代四川土戏与昆剧入川形成的昆川混杂,秦腔入川及弹戏的形成,徽调入川及川胡琴的诞生,都给川剧形成空、高、胡、弹、灯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加上像魏长生这样的川剧创造者及其他表演艺术家的努力,以及像文人如赵熙创作《情探》等,均对川剧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陕西在清初填四川的大潮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其原因不问自明,陕西与四川自古相通,是为近邻,常有商业交易及民间往还。陕人在清初入川占地,其具体做法是“秦人随大军开辟,砍树臼其皮为界,施棚帐于内髅瓦砾之间”,自此之后,“远近趋利者踵相接”(同治《重修成都县志》)陕西人在成都的经商行道以典当、盐茶、棉织业等著称。比如清代33家当铺(《成都通览》载28家),多为陕商经营。陕西严氏家族便是以运销川盐而获得大利,故而严雁峰(他是尊经书院的 *** ,王壬秋的高足,与宋育仁、廖季平、张森楷等著名学者系同学)、严谷孙才有贲园藏书之富,同时才有大量资金投入所辑的《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的精校、刊刻、印行,其所辑的“丛书”涉及经传、训诂、音韵学、中医 *** 学等重要的文献。我自己就曾收得其中严氏刊刻的关于音韵学方面的书数种,流沙河先生还曾借去作过一个关于音韵方面的口诀表。严氏刊刻“丛书”的版片大约3万多片,可惜 *** 时保存不善,军宣队进驻 *** 院时,军 *** 将存于该地的一些版片,拿来当作煮饭的柴火烧。曾蒙书籍装设计家盛寄萍先生遗赠,我得到一块严氏刊刻《曾子》一书的版片,闲时用手指轻扣这梨木版片,不胜陶醉之感。

6、更为切要的是外地人之入川所带来的农作物种植上的 *** ,对改变四川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方面闽粤入川 *** 功劳甚剧。如红薯在1733年间经闽、粤入川的 *** 带入四川,比如乾隆《双流县志》上载有当年成都、双流开始种植红薯的情况,“民间有空地者种之,或售或食,是亦治生之道”。只经过了二三十年,1760全川种植红薯就颇成规模,尤其是川北等地如西充被称为苕国。如此一来,加上原先的水稻种植,使得四川人的粮食逐渐富裕起来,且廉价的红苕还可用来喂猪,对改善民众的膳食及营养结构均不无好处。但顺带说一句,玉米、红薯之引入中国福建、浙江一带,确实极大地利用旱地,较以前保证了农民食物问题,但这是一柄 *** 剑,旱地开发过多,毁林开荒的事情就不断发生,以至于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清代以后,全国森林遭 *** 越来越加剧,除人口剧增(道咸以后尚有减少)外,最重要的玉米、红薯广泛裁种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从而造成这种无可避免的后果。成都在中后叶,尤其是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年(1905年)三十年间,四川所有日常物品(包括建筑材料其增长均在3%以下,为现代经济学家所认可的合理的物价上涨指率。而四川的燃料 *** 却在三十年间平均上涨约118%,平均每年上涨3·93%,超过了物价上涨的合理指率(吕实强《近代四川农民的生活》)。这说明代 *** 造成的毁林开荒——与红薯的大面积种植不无关系——加之伐薪烧炭的事情日趋严重,才造成炭价上涨。前经营炭帮和木柴帮的商号和人数那么多,其原因盖源于需求大、利润厚的缘故。同时大量伐木,造成水木流失,泥沙增多,河床加高,而水量减少,这是清末包括府南河在内的岷江等内河航运能力下降的真正原因。红薯等旱地作物的大量种植看似与炭价上扬、内河航运能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频繁没有联系,真实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内在关联。

7、其次尚有甘蔗、山蚕的引入,对成都乃至四川有很深的影响。蔗种在1671年在富顺种植成功,到了清末,富顺产甘蔗15万吨,产蔗糖1万余吨,糖坊500余家(详见《富顺县志》)。内江大约也是1671年,福建商人曾达做生意来到内江,见九月菊花 *** ,知此地气候与福建有相近之处,遂借返乡迎亲之际,带来蔗种、制糖工具并带来了制糖工人。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对整个川西平原及浅丘地带的农业生产和商业带业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四川原来只有春蚕、秋蚕和四季蚕,并无山蚕。而山蚕是1741年大邑县知县、山东人王酉将山蚕从山东引入四川,从山东省取蚕数万,散发给民间,教他们饲养。山蚕喜吃柞树叶(又名栎树,俗名青杠树),而四川许多地区都有栎树,而山蚕所产丝谓之为柞蚕丝,其所织成的柞丝绸,是柞蚕丝织成的平纹织品,有光泽,适宜做夏季衣服。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清末经营丝绸生意的丝绸帮商号及人数之众堪与日日不离的油米帮的商号及人数相埒的原因,同时也为更多的普通人家消费得起丝绸服装打下了基础。福建、广东入川的 *** 身上均有经商传统或具备商业眼光,而且有敢于为先的风气,如他乡之人不喜种苎麻时,“粤东籍家多种之”(《温江县志》),给扩大苎麻种植,增加经济收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另外,四川虽有烟草种植,但产量不高,面积不大,烟与烟叶的加工比较粗放。雍正年间福建龙岩 *** 至金堂的傅氏因此广种烟草,于是傅氏的烟草在成都很卖得起价,获利高,又能运销四方,于是民众便广泛种植,这样就为成都地区的民众增添了一项经济收入。为成都经济的尽快恢复打下了良好的基底。

8、大量的 *** 入川,于是他们在四川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会馆, *** 几年或十几年后便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各地。京师各省会馆的作用大抵如次:为官绅乔寓之馆,科举士子居住的管所,专门为赴科士子住读之所。而地方会馆自是不同于京师针各省会馆,但一般会馆不外是协助同乡应试举子,推进同乡 *** 业务,便于同乡间聚会联宜等等。而川省林立的会馆因其系 *** 所建而有所不同, *** 史学家吕实强认为四川的会馆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是参加会馆者不仅是 *** 官宦,即便是农民亦是会馆的基本会众;其次是会馆设立相当普遍,不仅通都大邑,就是村镇乡场也往往设有;最后,川省会馆除了一般会馆的功能外,尚涉及若干属于地方行政方面的事务,诸如仲裁是非,调解财产 *** 等(《近代四川的 *** 及其所发生的影响》)。这就使得四川的会馆取得了亚宗法社会(既与官方有利益联系又有自己利益地盘,会众只要通过大社会里的小社会就可解决问题)对于会馆会众的利益保护和约束力。四川在清代中后叶袍哥众多、公口林立,对四川的近现代社会结构及社会变动,保路运动的爆发以及 *** 的军阀割据 *** 泛滥川省等,都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譬如会馆会众的广泛 *** 和会馆建立的普遍 *** ,使得各个利益集团的联络在农业社会的情况下相对快捷,便于统一行动,在短时间内 *** 起来,以应付各种不测之激变,这对后来袍哥发水电报以起事都有不可小看的启示。

9、 *** 所形成的宗族的族约族规,对维护一个宗族正常的社会秩序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宗族对社会产生较大且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便是族产中的族田亦即义田。因为古代社会重家重族,而且一个人中举进士,不只是个人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再且这一个社会在不能,更准确是说不想(当然 *** 者是不想,他们想的上如何愚民)实行义务教育亦即免费教育,同时又使同族大多数人不致失学的一个有效办法。譬如成都龙谭乡范氏宗祠,从1787年至1950年的160多年的时间里,范氏家族有祠产3000亩(资料来源孙晓芬《清代前的 *** 填四川》)。而范氏族产有严格的管理 *** ,如族产属范氏家族所有,并推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祠堂,子孙出世后只须向 *** 送红鸡公和喜封,祠堂命名上册后便可成为其中一员,享受祠中一切权利。当然也有对违规的惩处条款。其是范氏家族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设德高望重的族长一人,正副 *** 各一个,掌管祀田(指祭祀专项开支费)和义田(作为办学及奖学金、救济金之专项开支)的收支,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更为重要的推帐务主管一人,为本祠贫困子孙、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进行救济,每年终施放一次救济粮、款,同时设学务主管一人,为范氏小学子弟专管伙食、学杂,此费由祠堂供给。考上初中发给奖学金24银元,高中36元,大学100元,上京师和日本留学,每年发给140元。考上留欧美发给280元。每个 *** 毕业考取优等者,在祠堂贴挂金字红榜鼓励。宗族祠堂在没有义务教育以前,在一定意义上实行义务的是义务教育(小学免费),倒是现在义务教育实施不了,因为现代社会将祠堂的功能代替,但就是没有做好真正的义务教育。正是祠堂族产族田亦即义田对教育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废除科举 *** 建立新的学校,立马就能够在各地得以实现的真正原因。因此实行新的学校 *** 后,就能立马改为华阳范氏小学。近代成都的变化和前进与这些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请问有没有知道在哪里可以下载到《中国地方志丛书》

1、可惜前面朋友回答的地方志资源都失效了,无法下载了,

2、中国方志丛书是由 *** 成文出版社编辑的,出版时间为:1966年至1970年、1947年至1976年、1983年至1985年,一共影印5359册方志。明清以来,方志成为地方官参照施政的要览。若说依据方志便能了解该地的全情,未免过于夸张,所以研读方志只能说有助于了解一地的过去情况,提供历史专题研究的翔寮资料,

3、全国最全方志丛书大合集《中国方志丛书》一千七百二十九册约58G,内容比较大,

4、《中国方志丛书》前年我在古籍阁中所下载到的全部地方志书籍,刚才我又看去了一下,现在依然可下载到

5、一共一千多册,字数有限我只展示部分省份的目录吧

四川地方志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第1张图片-

6、│ 001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全)

7、│ 030束鹿县志(五志合刊)(1-2)

8、││ 003咸宁长安两县续志(1-2)

9、││ 017朝邑县幅员地粮总说(全)

10、│ 094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金书(1-2)

11、│ 106中部县志(黄陵县志)(全)

12、│ 042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1-2)

四川地方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地方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四川 省地 方志 地方志 办公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