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唐朝地方行政 *** 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道州县 *** 制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唐朝地方行政有怎样的 ***
地方行政亦沿袭隋制,为州县二级。州设刺史,有时称郡,则设郡守。县设县令。刺史(郡守)、县令掌本级地方 *** 的政令,县以下在农村实行乡里制,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设耆老(贞观九年,每乡置乡长,后废)。城市的居民区以坊为单位,设坊正。乡、里、坊是最基层的 *** ,对城乡人 *** 行直接 *** ,催督课役, *** 反抗。在沿边及内地紧要之处,州(郡)之上还设有都督府,长官是都督,原来只管军事,因都督例兼所在州刺史,故亦兼管该州民政。
二、唐朝时期的 *** 和地方行政 *** 是什么是如何进行权利制衡的
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外 *** 还有掌帝室器物车 *** 殿中省、掌帝室经史书籍的秘书省、掌宫官内侍的内侍省三个职权较小的省。尚书省为全国更高行政机构,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本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为。中书省是皇帝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谏官。门下省则是审核大政文书之机构,长官为门下侍中,副手为黄门侍郎(又称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此外与中书省相似,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等谏官,也有掌符策印玺的符宝郎、掌起居记录的起居郎等官员。由于尚书权力太大,因此后来设立左右仆射代行大权。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来,此二职要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设。于是,给其他管理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为宰相。宰相平时在政事堂讨论朝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 *** 的更高决策机构[52]:135。至玄宗,差遣制成为 *** ,特点是官位与职位的脱节。官仅 *** 官位与俸禄的高低,其实际职务完全由皇帝或上官灵活掌握。差遣官官衔中多有“使”字(如转运使、盐铁使、团练使等)。开元末年置翰林学士院,学士参与决奏议疏表,专掌内制,对中书省的权利产生少许威胁。
六部分管各种具体行政事务,下各设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升迁,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民众、财赋,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设礼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负责武人 *** 、地图、车马、兵械等事务,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工部负责山泽、纸笔、屯田、工匠等事务,下设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国 ***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台就是御史台,其负责监察 *** 和地方管理,参与大狱的审讯。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五监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国家工程);军器监(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建设)。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此外,唐朝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荣誉职务。在盛唐时期还设立过如节度使、观察使、枢密使等临时职务,后来则成为定职。
唐朝行政区大体上继承隋朝晚期的郡县制,
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 *** 制。唐朝的州继承隋朝 *** ,然而有时改郡为州,有时改州为郡,并且对州县进行整并。唐朝的府有三种,共有府、都督
府与都护府,地位均不同。府是将京都、陪都及行在的州提升其地位的特别第二级行政区。最早是开元元年升长安、洛阳与太原三都所在的州为府,之后陆续升各地
陪都和皇帝避难的州为府。都督府有时又称总管府,主管军事,不理政事,多设于国内要冲之地,每府督统数州。贞观年间,全 *** 有四十一个都督府,除了京畿九州外,其余隶属都督府。都护府用以统理、册封归顺外族的行政单位,算是外族的自治单位,共有六个以上的都护府。有些因为地位重要,升级成大都护府以统管其他都謢府。其下有若干都督府和州,称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刺史,大致上由外族酋长担任,而都督府和州的长史则由内地人担任。
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武后时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等监察官,当时为临时派遣、没有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的观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
1.监察区的十五道: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2.六个主要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旧称燕然、瀚海)、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 *** 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旧称金山)与其他时间较短的都謢府: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东夷都护府、保宁都护府
唐朝后期的行政区划形成节度使、州(府)、县 *** 行政区划。节度使最早于唐玄宗前期设立,以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开元、天宝时期共有十镇。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为了安抚拥有兵权的安史降将,唐室册封他们为节度使。而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又在各地设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控地方军事、政事与财政,又被称为藩镇。当 *** 衰退时,这些藩镇都呈现半 *** 的状态。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唐德宗逃到汉中,最后是与藩镇妥协才平定乱事,这也使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加深。唐宪宗年间平定一些藩镇,使得各地藩镇继归顺 *** ,当时共有元和四十八镇。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又再度叛乱,但是 *** 系的藩镇大致上是服从 *** 。直到晚唐时期,唐朝因为黄巢之乱已经彻底崩溃,除京兆府和河南府外,其余都分成四五十个半 *** 的藩镇。最后唐朝就亡在新兴藩镇朱全忠的手中。而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已。
地方行政区方面,州级政区多称“州”,有刺史,少数称“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级政区以下按照乡里制设乡与里。百户人家为一里,由里正管辖;四家为一邻,由邻长管辖,五邻为一保,由保长管辖,五保为一里,由里正管辖,五里为一乡,由耆老管辖。一自然村为一村,设村正。在城市聚居区域以坊代替村,设坊正,和村正同级。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都督府,由武官都督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
三、唐朝行政 *** 是如何
1、唐朝实行的行政 *** 是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 *** 官制。
3、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4、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 *** 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 *** 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 *** 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四、唐代地方的 *** ***
1、以上讲的唐代 *** *** ,现在续讲地方 *** 。唐代 *** *** 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 *** 论,则唐似不如汉。唐代已渐渐进到 *** 集权的地步,逐渐内重而外轻。 *** 大臣,比较汉朝要更像样些,但地方长官则较汉为差。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唐代地方行政更低一级为县,和汉代一样。唐玄宗时,全国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县。县级以上为“州”,唐之“州”与汉“郡”是平等的。州设刺史,在汉更先本为监察官,唐刺史则为地方高级行政 *** 。唐代有三百五十八州,较汉代郡数多两倍余。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为上县,六千户以下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汉县仅分两级,万户以上为大县,其长官称令。万户以下为二级县,其长官称长。可见唐代的县比汉县为小。唐代的州也分上中下 *** ,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这较诸汉郡,相差更远。汉郡户口在百万以上的并不少,即此可见唐代地方长官,其职权比重,较之汉代差逊甚远。
2、其次是地方长官之掾属。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属任用,唐代则任用之权集中于 *** 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 *** 分发。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地位低,不得不希望升迁,各怀五日京兆之心。 *** 亦只得以升迁来奖励地方官,于是把州县多分级次,由下到中,由中到上,升了几级,还如没有升。不像汉代官阶上下相隔不甚远,升转亦灵活。由县令升郡太守,便是二千石,和 *** 就请地位相埒。汉制三年考绩一次,三考始定黜陟,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能各安于位, *** 不大,而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则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 *** 在下级,轻易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在官品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
3、说到地方行政,便须附带述及监察 *** 。汉代丞相为 *** 更高首领,副丞相即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御史大夫职权,不仅监察 *** 及地方 *** ,同时并监察及皇宫之内,这已在汉制中说到。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 *** 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 *** 了。此即是唐代监察 *** 与汉代相异之点。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 *** *** ,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 *** ,此即所谓“分巡”“分察”。监察 *** 的谓之“分察”,监察地方的谓之“分巡”。 *** 方面最要者为监察尚书省内之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唐德宗时,尚书六部,吏礼兵工户刑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谓之分察。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在汉制,此事规定六条视察,大体范围,不得越出于六条之外。在唐代,名义上仍是巡察使,观察使,明明是 *** 官,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视观察,实际上则常川停驻地方,称为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地方行 *** 掌握在手,其地位自较原置地方官为高。姑设一浅譬,如今制, *** 派督学到某几大学去视察,此督学之地位,自不比大学校长。彼之职务,仅在大学范围内,就指定项目加以视察而止。但唐代则不然。犹如 *** 分派督学在外,停驻下来,而所有该地区之各大学校长,却都是受其指挥,他可以直接指挥各大学之内部行政,而各大学校长俯首听命。这一 *** ,无异是降低了各大学校长之地位。故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而属于监察之职者。但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更高一级。把府县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如是则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二级,而后来却变成 *** 。然其更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遂形成一种 *** 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 *** 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 *** 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本意在 *** 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东汉末年之州牧,即已如此,而唐代有蹈其覆辙。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而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形强大,牢固不拔。其先是想 *** 集权,由 *** 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有 *** 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 *** ,最后终至把唐朝消灭了。这与后来清代的情形也相仿佛。清代地方更高长官本为布政使,就如现在的省 *** 。清代的总督巡抚,就名义论,应该如钦差大臣般,临时掌管军事的。但结果常川驻扎地方,其权力压在布政使上面,训致 *** 集权,地方无权。而到后此辈巡抚总督,却不受 *** 节制, *** 也便解体了。这是中国 *** 史上内外 *** 分合一大条例。总之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必需得统一,而实不宜于过分的 *** 集权。这在中国的 *** 课题上,是一道值得谨慎应付的大题目。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 *** 行政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 *** 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而由 *** 首领来充地方行政 *** ,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 *** 上。
4、以上资料引用自钱穆的《中国历代 *** 得失》
唐朝地方行政 *** 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朝道州县 *** 制、唐朝地方行政 *** 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