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上海联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上海联劝基金会支教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上海有哪些慈善机构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上海市的慈善组织,致力于募集社会资金,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该机构会定期开展各种慈善活动,如义卖、募捐等,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资助贫困 *** 、支持医疗救助项目等。
上海 *** 是上海市的一个重要的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 *** 工作。除了提供紧急 *** 服务,该组织也筹集资金用于社会福利项目,如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和医疗设施的建设。
主要推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倡导和实践理 *** 的公益理念。该机构与多个企业和个人合作,共同开展公益项目,如支持环境保护、教育公平等。同时,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也会定期发布公益报告,增加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了解。
以上三个机构是上海的主要慈善组织,它们都在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当然,上海还有许多其他的慈善机构,它们也在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二、妙联故事五则
1、连环联,是一种制联 *** ,又叫顶针格、联珠法,联中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一样,读来饶有趣味。如“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烧火火烧烧火杖;渡船船渡渡船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等等。再如:
2、这是湖南长沙流行的一副对联,联语综合运用了顶真、同音异字等多种手法,联中“阁阁”、“鸽鸽”、“洲洲”、“舟舟”等顶真,“鸽阁”和“洲舟”同音(或谐音),颇具匠心。
3、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一位相国 *** ,貌秀丽,有文采,立志要嫁一个才子,条件是只要对通她的上联,不论贫富都行。她把上联贴在相府门外: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上联运用的技巧更多,有顶真、拆字、集句等,联中“寺”、“诗”顶真,同时“寺”和“诗”都用前面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最后一句唐诗中,“月”又是“明”字中拆出来的,难度很大。一位姓林的书生写出了下联,贴在相府: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相国 *** 看了,非常满意,便与之结为夫妻。
4、还有这样一副对联,综合运用连环与回文技巧,堪称连环联中的妙对:
5、在连环联中,更具 *** *** 的是吴文之对客人联。传说吴文之幼时能对,某日家中来客出对: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绣;吴文之对曰: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客人叹为观止。
6、三国名将关云长,在民间千古名扬;关帝庙到处可见,以北京为例,最多的庙宇就是关帝庙。清代的关庙,北京城内外达到二百多个,占北京总庙宇的十分之一。其它地方的关帝庙也不计其数,关帝庙联也各有特点。湘潭市关圣殿联:
7、此联突出了关羽勇武好胜的 *** 格。左宗棠曾撰常德关庙联:
8、史策几 *** 未有,上继文宣大圣,下开武穆孤忠,浩气长存,树终古彝伦师表;
9、地方数百里之间,西连汉寿旧封,东接益阳故垒,英风宛在,想当年戎马关山。
10、上联说关羽上继文宣大圣(孔子),下开武穆(岳飞);下联结合地理形势与关羽的事业加以发挥,很有特色。
11、宁夏六盘山上有座关帝庙,其庙联是劝人诚心做人:
12、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
13、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
14、这副对联叫人学关羽的品德,不要假心假意。 *** 的一副关帝庙联,则用“忠义”二字对关羽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
15、在居室 *** 一副对联,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志趣、爱好和品格。爱国教育家蔡元培举进士后,供职翰林院,他曾在寓所贴上一联:
16、蔡先生并不是故作清高,他看透了 *** 的黑暗腐朽,愿意沉醉在书声中。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年轻的时候也是在读书声中度过的,他的书斋联是:
17、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缘缘堂》书房写联:
18、书斋联宜恰到好处,不宜夸海口。否则,引人笑话。清代才子袁枚居随园,曾在书斋里挂一联:
19、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0、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1、所谓《三坟》、《五典》、《九丘》,都是传说中的上古之书,早已不传,袁枚如何读得到?袁枚的好友汪客甫听了,登门找他借上古之书,他自知惭愧,连忙撤掉了对联。
22、许多卧室联是个人好恶的表白。郁达夫的故居联:
23、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家里曾有一联:
24、某地有一庸医,不通歧黄,常常误人 *** 命。有人因撰一联贴于其门:
25、上下联各用一成语,但隐去一字,真是妙语天成。
26、借“税”与“岁”、“贫”与“平”谐音,对当时苛捐杂税众多、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27、清朝有年科举 *** ,题用《大学》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看成“ *** ”。批卷者看了,不觉好笑,挥笔写出批语,与考生之题恰成一联:
28、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脚有点跛,老丈人嫌弃他,从不让他进门。一年,女婿居然考中秀才。丈人请女婿吃饭,席间,丈人出一联嘲讽女婿:
29、贤婿枉顾,路途坎坷,高一步,低一步;
30、不巧,老丈人是个独眼,女婿便借题发挥,嘲笑老丈人:
31、泰山错看,世态炎凉,睁只眼,闭只眼。
32、1933年1月,红军到了四川枫香沟,当地乡亲敲锣打鼓迎红军,有人写了一副春联献给红军:
33、红军到, *** 逃,土豪劣绅藏猫猫,猫说妙妙妙;
34、苏区乐,满山歌,人欢马叫笑呵呵,鸡鸣喔喔喔。
35、这是一副拟声联,上联借用猫的叫声,赞扬红军来了, *** 派跑了;下联用鸡的叫声来说明苏区欢乐的情景。
36、联中很富生活情趣,是一种善意的取笑。
37、郑板桥有一次与人联句,他出上联,一位老塾师对下联:
38、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39、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40、俗语有“家有五斗米,不当娃娃王”的说法,说明旧日中国当塾师的是何等艰辛,下联正是道出了他们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与此相反,也有道出一年四季快快乐乐的联语:
41、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42、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雪风雪中,不乐亦乐。
43、这是西湖“仙乐处酒家”联,上联句句切“仙”,白、林、苏分别指李白、林逋、苏轼,下联句句切“乐”,一副活灵活现的四时行乐图。
44、据说曾有一长须老者出联,金圣叹对下联:
45、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46、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47、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与夫人联对,夫人出对,李调元应对:
48、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49、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50、有一联劝人一年四季不忘耕耘的,很有意思:
51、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
52、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53、把各种各样的颜色构为一联,也是别具匠心的。请看这一副关帝庙联:
54、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55、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56、联中“赤”字与“青”字虽重叠四次,却显得流畅自然。
5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58、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叶,此中有尧日舜天。
59、这是曾做过莫愁湖主人的徐达题金陵明宫联,联中将朱元璋比作古代的尧舜,虽有溢美之辞,但此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青、白、绿、红点缀其间,却也艳丽无比。还有一首怪联:
60、此联的上半联都是隐喻,联末各用三个“红”和“白”来加以重叠,使色彩更加鲜明。
61、在我国浩瀚的联苑中,花联为数不少,几乎自然界的花卉,在对联中都能找到,其中不乏有情有趣者。有人集古诗为联,描绘今天的好光景:
62、有人以中 *** 入对,一刚一柔,一文一武,浑然成对,趣味盎然:
63、“花联”中还有不少巧思妙对。如:
*** 、联中“上、尚、和、荷”与“临、林、汉、翰”各各字音相近,颠倒可读,趣味无穷。解缙写的一副春联更妙。联云:
65、他用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巧思妙对,不露斧凿之痕。
66、胆瓶斜扦四枝花:杏、桃、梨、李;
67、手卷横披一轴画:松、竹、梅、兰。
68、这一联一下子道出了六种花:杏花、桃花、梨花、李花、梅花和兰花。可还有比它更多的,请看:
69、联中写到的八种花名又是草 *** 名,串起来实属罕见,特别是“ *** ”、“含笑”、“迎辇”、“凌霄”当作动词来用,则更为高妙。
70、几点梅花加上几声爆竹,有声有色,为新春增色不少,真不亏为一副梅花妙联。历来有关梅花的妙联极多。像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
71、以梅花自比,格调清丽,堪称一时名联。扬州梅花岭上的史可法祠堂,后 *** 曾撰联云:
72、殉社稷只江北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
73、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74、写史可法为国殉难,像“风中劲草”、“岭上梅花”,被后人传颂。
75、在咏梅联中,最受传扬的是挽周 *** 的对联。周 *** 一生功比天高,光明磊落,像梅花一样心胸高洁,令万代敬仰。联云:
76、在我国的对联家族中,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颇为少见,但大都很精采。比如这样一副:
77、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78、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79、这一副节气联的上联不仅指明了春分与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 *** ,其科学 *** 也是不容置疑的。另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
80、这一 *** 共只有10个字,却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用得十分巧妙,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另一副:
81、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节气联,联语中虽然没有嵌进节气名称,但一笔一划都与节气有关联,这就是“消寒迎春联”。比如:
82、这几副对联每个字都是九划,上下联语各有81画,其书写的 *** 是从每年冬至(“一九”之一天)开始,每日上下联各写一笔,写完九九八十一日,正好到了春分,此时整幅联语写成了,也寒消了,春来了,故而叫做“消寒迎春联”。
83、诗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说,虽说有些夸大,但也道出了诗与酒的关系。对联与酒同样亲密无间。酒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佳联者,不胜枚举。曹 *** 早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名句,表现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开阔胸襟。饮酒寄兴,须适可而止,“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工诗名扬天下,其嗜酒之癖古今驰名,向有“酒中仙”之誉。“阶下举杯邀明月;篱边信步赏花开。”联中没有一个“酒”字,但却是一副酒联,且属对联中的晦明嵌字格,上联暗示,下联明嵌,上联暗嵌“酒”字,下联明嵌“花”字。所以今人王友才题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联曰:“我辈此中宜饮酒;先生在上莫题诗。”
84、有的酒联,除表明一些酒店、酒馆、酒厂的经营 *** 质的宗旨外,大都对酒致以赞美之辞。有的酒联,不仅内容得体,在表现手法上也十分巧妙。传说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与友人一次对饮时,曾吟一联曰:“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此联也没有一个“酒”字,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一副饮酒联。上联中的贾岛,是晚唐著名“推敲”诗人,联语以其名字谐音“假倒”,描写出酒后的醉态,维妙维肖。下联中的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曾作《酒德颂》。也是以其姓名谐音,描写酒席上“酒逢知己千杯少”,宾主开怀畅饮,酒杯点滴无余的情景。谐音自然,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85、有的酒联,则多以典故点缀,清淡传神,明快含蓄。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泉香凭谁问?酒冽待君尝。”刘伶、李白是古代闻名的嗜酒文人;“杨柳岸”是柳永词名句;“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迢指杏花村。”“香泉”、“酒冽”,见诸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86、还有的酒联,极言酒之威力,十分幽默风趣。如:“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这些联属对工巧,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令人看了捧腹大笑,而且能引人开怀畅饮。既然酒的威力如此之大,有些贪杯好胜之徒偏偏不信邪,结果上了酒家老板的当。当然也有劝人少饮的,这些酒店老板很懂得生意经,一副“菩萨”心肠,如:“交易小心,须知良莠难辩;酒莫过量,谨防乐极生悲。”
87、更多的酒联,则是以热情的态度,渲染酒的品种与酒力,招引顾客光临。据说过去有家酒店生意萧条,几近倒闭。后来请位秀才写了一副对联:“东不管,西不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喝罢。”来店喝酒的顾客便越来越多,很快生意兴隆了起来。某地一小酒家,门上贴对联曰:“头上白云悠悠过;足上清泉潺潺流。”横批为“太白酒家”。许多人读了此联,无不拍手称绝,自觉不自觉地要进去痛饮两杯。的确于此饮酒,头上飘着悠悠的白云,足 *** 着潺潺的清泉,眼望着远处蜿蜒的群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另一家酒店门上的对联这样写道:“美味招徕云外客;清香引出月中仙。”联语情趣盎然,谁读了也会胃口大开,非得痛饮一番不可。山西汾阳县城东北15公里,有一酿酒闻名的古老村镇,镇上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井水芬芳甘冽。该村镇八槐街有一杏花村汾酒厂,所酿汾酒竹叶青,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厂门有联曰:“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以飞鸟化凤、游鱼成龙作烘托,极力夸张酒醇。飞鸟闻香能化凤,游鱼得味能成龙,人饮了如此神奇的佳酿,又该怎样呢?言外之意,只有让酒客自己去心领神会了。
88、在以酒 *** 之作中,也有着意于抒情写景的,如:“秋月春花名士酒;青山绿水美人箫。”月是秋月,山是青山;花是春花,水是绿水;酒是名士来饮,箫是美人来吹,一副赏心悦目的饮酒行乐图!
*** 、还有一些故事联也与酒有关。传说有一天苏轼与秦观乘船外出,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地走着。苏轼出对道:“醉汉骑驴,步步颠来算酒帐;”秦观一时不能对出,想着想着,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俯一仰的样子,即对道:“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90、在酒联中,也有一种消极的以酒浇愁的内容。如“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消愁有绿蚁;解忧唯杜康。”后一联中的上联扣李白“举杯消愁”和李珣的“素鼓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的诗句;下联切曹 *** 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联语悲观消沉,格调勽高,但对仗工整,用典得当,从艺术角度上还是值得鉴赏的。还有一类嘲讽的酒联,如某君赠酒徒联:“红白相间,醉后不知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只卖东西。”嘲讽有力,入木三分,寓意深刻。四川乡村里过去土地庙不少,用得较多的对联是:“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均要肥。”把那些“当方土地”的小丑人物生动地刻划出来。过去的保甲乡约,就是最直接的敲诈勒索善良百姓的“大油嘴”。“土地老爷”就是比喻这些家伙的 *** 人物。联语巧绝妙极,堪称画骨之笔。若借用嘲讽当今极少数贪脏枉法、受贿纳赂的人,无疑也是挺合适的。
91、在丰富多采的中 *** 宝库里,有些中 *** 名或成 *** 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悠深的寓意,给人以闲情逸致。不少文人学士看中 *** 名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运用 *** 名撰写“ *** 联”,给 *** 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表现手法颇为工整严谨,使人读后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 *** 知识。现举几例如下:
*** 、想当年,辞知母,别莲子,走了几个月季,过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斩荆芥,披蒺藜,满道桔梗;
93、到如今,心甘遂,酬远志,经历千离百合,赢来万家 *** ,又茴香里,半途中赏红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94、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95、红娘子, *** 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 *** 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96、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无情对的趣事:
97、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上联征对:
98、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选的下联却是:
99、原来这是酒厂老板在报纸上别出心裁地做广告。“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征联活动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也使“无情对”广为人所知。
100、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
101、“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张之洞出对:
102、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
103、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
104、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叶先生出联:
105、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 *** ,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与叶先生开了个玩笑。
106、有一联句,出句为唐诗,对句竟是三个国名:
107、初读两句简直势同水火,细加品味莫不叹服对得工巧。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而甚难其对。”解缙应声答:“容易。”朱说:“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说:“臣适已对了。”朱始恍然。“色难”,既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108、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绝非“拉郎配”、“乱点 *** ”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给人带来突然情趣,却又回味无穷。
109、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 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110、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111、“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 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112、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113、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114、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115、乌老看罢,手 *** 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116、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117、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 *** 的别称)
118、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119、10年前,此联由流沙河撰写,楷书于宣纸,被海外游客从杜甫草堂好雨轩书画廊发现,一掷千金购走,便成为新闻,也开始了流沙河撰联卖字的业余爱好。
120、在短句表意,且由对仗与声韵平仄约束下出新,此功夫,今人有者不多矣!似信笔之作,却魅力独具,不熟谙汉语之神韵,无炼意炼句之功力,便很难矣。面对当今泛滥声色之娱,流沙河只迷著文之自娱,这娱趣,岂非文人精神之坚守?趋权者之炎,附大款大亨之势,已成流行,而书生不屑此道,岂非 *** 人格之 *** 持?这种 *** 格突出生动之对联,对以往那些豪语口号,无异是一种奚落,故颇受人们喜爱。
121、正如中国画有文人画一派,此类联亦堪称文人联,应是东坡、徐渭、板桥类诗文的发展而来,又传承了“五四”血缘,故此联语义通俗,又特个 *** 化,纵有人喜爱,书之家中,却未必合适。不但不合适,近来,此联求之者众,而流沙河又不便落笔。我乃戏改此谐联为:
122、其实,我改得很适合大众,却恐怕无人愿求此联。不但人不来买,恐怕连 *** 都不会上门!
123、旧日粤西婚俗,有通过婚前的“龙烛对”、“彩旗联”、“轿门联”,结婚之日洞房的“逗新娘”、“难新郎”等五花八门的项目来进行“考诗斗联”,以观其一对新人的“知书识墨”程度。这些项目,特别是在文人结婚时犹为注重。这也算是粤西婚俗的一支 *** 曲吧。
124、粤西旧俗,男女迎亲嫁娶之日,男家除了具备酒米肉饼、干菜槟榔、八音乐队、大红花轿前往迎娶新娘之外,还要把男家准备拜祖先的龙凤礼烛,包扎装璜,外面贴上一张洒金红纸,拟好一比“龙烛对头”,让女家对回“凤烛对尾”。女家除回赠一台四椅、衣服被帐、 *** 、器具等嫁妆外,也以拟好一比“凤烛对尾”为主要形式。这样,新郎便心满意足地带着龙凤礼烛,偕同新娘“成双成对”地回家,以谐其“好意头”。
125、“龙烛”出对头,“凤烛”答对尾,二者合成一副“大吉大利”的对联。旧日内容多是“百年好合;五世其昌。”“螽斯衍庆;麒麟呈祥。”“同心永结;比翼齐飞”等吉祥美意的对句。后来逐渐演变为夸耀自己氏族的光辉历史,表彰自己先人的彪炳业绩,双方互斗口气高,而故意出奇联难对,来“考”对方文墨的一种程式。这当中,亦有不少佳联妙对富有哲理及艺术 *** 。由于有这一“考”,女方一时对不通“龙烛对”,虽日暮入夜,新娘也不能出门。故用重金聘能人高手来代对者有之,预先派人到男方处暗中打听“龙烛对头”,回来筹对者亦有之。因为谁也不愿在大众场合中承认自己的“低威”,故这一支“小 *** 曲”,往往为婚礼增添了不少趣味,由此而引出不少奇闻轶事。
126、 *** 初年,罗定县泗纶镇榃井社许光荣的儿子聘定青桐村黄伯书的女儿为妻。迎娶之日,许家特地请黄沙秀才沈养轩为他写了一比“龙烛对”的对头:
127、龙烛画龙凤,龙引凤,凤引龙,龙引凤归偕白发;
128、此联为“顶真”格联,首嵌“龙烛”为题。黄家乃泗纶三大望族之一,文人墨客,人才济济。但一看到此比联首亦不禁愕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仍未得句。待到筵席饮完,嫁妆备妥,但“龙烛对”尾尚未对出来,按风俗新娘不能上轿,黄伯书情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其侄女黄尔慈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正在房中绣着枕头,闻知此事便问:“二伯父,这联尾试由小侄女学对如何?”黄伯书心想,村中云集的文朋高手个个都拈须抓耳对不上来.区区女流之辈又怎能对得来!但见天近黄昏,新娘再上不了花轿便受世人耻笑,便说:“侄女尽管一试吧,以解伯父燃眉之急!”
129、好个黄尔慈,望着手中的绣花枕触景生情,一下子便对出联尾来:
三、趣味对联,急求!!!
1、连环联,是一种制联 *** ,又叫顶针格、联珠法,联中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一样,读来饶有趣味。如“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烧火火烧烧火杖;渡船船渡渡船人。”“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等等。再如:
2、这是湖南长沙流行的一副对联,联语综合运用了顶真、同音异字等多种手法,联中“阁阁”、“鸽鸽”、“洲洲”、“舟舟”等顶真,“鸽阁”和“洲舟”同音(或谐音),颇具匠心。
3、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一位相国 *** ,貌秀丽,有文采,立志要嫁一个才子,条件是只要对通她的上联,不论贫富都行。她把上联贴在相府门外: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这上联运用的技巧更多,有顶真、拆字、集句等,联中“寺”、“诗”顶真,同时“寺”和“诗”都用前面两个相联的字组合而成,最后一句唐诗中,“月”又是“明”字中拆出来的,难度很大。一位姓林的书生写出了下联,贴在相府: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相国 *** 看了,非常满意,便与之结为夫妻。
4、还有这样一副对联,综合运用连环与回文技巧,堪称连环联中的妙对:
5、在连环联中,更具 *** *** 的是吴文之对客人联。传说吴文之幼时能对,某日家中来客出对: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成锦绣;吴文之对曰: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客人叹为观止。
6、某地有一庸医,不通歧黄,常常误人 *** 命。有人因撰一联贴于其门:
7、上下联各用一成语,但隐去一字,真是妙语天成。
8、借“税”与“岁”、“贫”与“平”谐音,对当时苛捐杂税众多、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9、清朝有年科举 *** ,题用《大学》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视力不佳,把“昧昧”看成“ *** ”。批卷者看了,不觉好笑,挥笔写出批语,与考生之题恰成一联:
10、古时候,有个读书人,脚有点跛,老丈人嫌弃他,从不让他进门。一年,女婿居然考中秀才。丈人请女婿吃饭,席间,丈人出一联嘲讽女婿:
11、贤婿枉顾,路途坎坷,高一步,低一步;
12、不巧,老丈人是个独眼,女婿便借题发挥,嘲笑老丈人:
13、泰山错看,世态炎凉,睁只眼,闭只眼。
14、1933年1月,红军到了四川枫香沟,当地乡亲敲锣打鼓迎红军,有人写了一副春联献给红军:
15、红军到, *** 逃,土豪劣绅藏猫猫,猫说妙妙妙;
16、苏区乐,满山歌,人欢马叫笑呵呵,鸡鸣喔喔喔。
17、这是一副拟声联,上联借用猫的叫声,赞扬红军来了, *** 派跑了;下联用鸡的叫声来说明苏区欢乐的情景。
18、联中很富生活情趣,是一种善意的取笑。
19、郑板桥有一次与人联句,他出上联,一位老塾师对下联:
20、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21、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22、俗语有“家有五斗米,不当娃娃王”的说法,说明旧日中国当塾师的是何等艰辛,下联正是道出了他们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与此相反,也有道出一年四季快快乐乐的联语:
23、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24、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雪风雪中,不乐亦乐。
25、这是西湖“仙乐处酒家”联,上联句句切“仙”,白、林、苏分别指李白、林逋、苏轼,下联句句切“乐”,一副活灵活现的四时行乐图。
26、据说曾有一长须老者出联,金圣叹对下联:
27、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28、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29、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李调元与夫人联对,夫人出对,李调元应对:
30、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31、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32、有一联劝人一年四季不忘耕耘的,很有意思:
33、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
34、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35、“花联”中还有不少巧思妙对。如:
36、联中“上、尚、和、荷”与“临、林、汉、翰”各各字音相近,颠倒可读,趣味无穷。解缙写的一副春联更妙。联云:
37、他用蒲、桃谐音葡萄,梅、桂谐音玫瑰,巧思妙对,不露斧凿之痕。
38、胆瓶斜扦四枝花:杏、桃、梨、李;
39、手卷横披一轴画:松、竹、梅、兰。
40、这一联一下子道出了六种花:杏花、桃花、梨花、李花、梅花和兰花。可还有比它更多的,请看:
41、联中写到的八种花名又是草 *** 名,串起来实属罕见,特别是“ *** ”、“含笑”、“迎辇”、“凌霄”当作动词来用,则更为高妙。
42、在我国的对联家族中,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颇为少见,但大都很精采。比如这样一副:
43、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44、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45、这一副节气联的上联不仅指明了春分与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月份(农历),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换了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 *** ,其科学 *** 也是不容置疑的。另一副对联做得则更为奇妙:
46、这一 *** 共只有10个字,却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的两个节气名称用一个“如”字相连接,即变成了“联中有景”,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幅秋冬时节的“霜晨图”;下联中间的“不”字用得十分巧妙,与后面的大寒相连,把春分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征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另一副:
47、还有一些故事联也与酒有关。传说有一天苏轼与秦观乘船外出,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地走着。苏轼出对道:“醉汉骑驴,步步颠来算酒帐;”秦观一时不能对出,想着想着,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俯一仰的样子,即对道:“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48、在酒联中,也有一种消极的以酒浇愁的内容。如“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消愁有绿蚁;解忧唯杜康。”后一联中的上联扣李白“举杯消愁”和李珣的“素鼓琴,倾绿蚁,扁舟自得逍遥志”的诗句;下联切曹 *** 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联语悲观消沉,格调勽高,但对仗工整,用典得当,从艺术角度上还是值得鉴赏的。还有一类嘲讽的酒联,如某君赠酒徒联:“红白相间,醉后不知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只卖东西。”嘲讽有力,入木三分,寓意深刻。四川乡村里过去土地庙不少,用得较多的对联是:“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均要肥。”把那些“当方土地”的小丑人物生动地刻划出来。过去的保甲乡约,就是最直接的敲诈勒索善良百姓的“大油嘴”。“土地老爷”就是比喻这些家伙的 *** 人物。联语巧绝妙极,堪称画骨之笔。若借用嘲讽当今极少数贪脏枉法、受贿纳赂的人,无疑也是挺合适的。
49、在丰富多采的中 *** 宝库里,有些中 *** 名或成 *** 名本身就含意深远,并有悠深的寓意,给人以闲情逸致。不少文人学士看中 *** 名的这一特点,巧妙地运用 *** 名撰写“ *** 联”,给 *** 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表现手法颇为工整严谨,使人读后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 *** 知识。现举几例如下:
50、想当年,辞知母,别莲子,走了几个月季,过了多少生地,到了沙苑,一路上斩荆芥,披蒺藜,满道桔梗;
51、到如今,心甘遂,酬远志,经历千离百合,赢来万家 *** ,又茴香里,半途中赏红花,走熟地,路路皆通。
52、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53、红娘子, *** 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 *** 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54、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无情对的趣事:
55、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上联征对:
56、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选的下联却是:
57、原来这是酒厂老板在报纸上别出心裁地做广告。“五月”对“三星”,“黄梅天”对“白兰地”,字字工整,可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征联活动使“三星白兰地”酒名声大振,也使“无情对”广为人所知。
58、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宴客,席中以对句佐兴。一客以一句诗出上联,张之洞作答:
59、“树”对“果”,乃物名;“千寻”对“一点”,皆量词,古八尺为寻;“斧”对“干”,皆器物名,“干”是古代一种兵器。可谓字字工整,但句意却毫不相干,出人意表。张之洞出对:
60、按常理下联亦应对以地名,但一客却以人名为对:
61、因下联对得精妙,众人皆相视大笑:“张”对“陶”,皆为姓;“之”对“然”,是虚词;“洞”对“亭”,乃物名,字字成对而联意又极“无情”,情趣却也由此而生。
62、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有叶先生出联:
63、字词相对,而意则各不相干。前句本为主谓句,表意为鸡冠花尚未 *** ,而对句成了偏正结构句,狗尾草成了先生的定语,与叶先生开了个玩笑。
*** 、有一联句,出句为唐诗,对句竟是三个国名:
65、初读两句简直势同水火,细加品味莫不叹服对得工巧。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而甚难其对。”解缙应声答:“容易。”朱说:“既云易矣,何久不对?”解说:“臣适已对了。”朱始恍然。“色难”,既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66、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绝非“拉郎配”、“乱点 *** ”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给人带来突然情趣,却又回味无穷。
67、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68、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69、“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70、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71、明诚一心想难倒清照,向乌老施一礼说:“这般拙联既得老人家错爱,我夫妻再献一联,可否?”“好,好,好,真是求之不得!”乌老又亲自铺开了宣纸,明诚毫不谦让,刷刷刷就是几个大字:
72、众人一愣,乌老脸上顿时也乌云密布。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诚的墨迹后续写道:
73、乌老看罢,手 *** 长髯连声叫好!明诚万没想到如此致命之词,清照竟能巧对,便“死不服输”地续写下联:
74、清照嫣然一笑,将明诚轻推一旁,提笔而书:
75、鼠姑兆宝贵,国色天香。(鼠姑乃 *** 的别称)
76、众人为清照夫妇的巧对喝彩,乌老见此联中巧嵌“乌老”二字,更是欣喜若狂,拉着明诚夫妻,连连干杯!至此,明诚也不得不服清照锦心秀口,机敏过人。
77、10年前,此联由流沙河撰写,楷书于宣纸,被海外游客从杜甫草堂好雨轩书画廊发现,一掷千金购走,便成为新闻,也开始了流沙河撰联卖字的业余爱好。
78、在短句表意,且由对仗与声韵平仄约束下出新,此功夫,今人有者不多矣!似信笔之作,却魅力独具,不熟谙汉语之神韵,无炼意炼句之功力,便很难矣。面对当今泛滥声色之娱,流沙河只迷著文之自娱,这娱趣,岂非文人精神之坚守?趋权者之炎,附大款大亨之势,已成流行,而书生不屑此道,岂非 *** 人格之 *** 持?这种 *** 格突出生动之对联,对以往那些豪语口号,无异是一种奚落,故颇受人们喜爱。
79、正如中国画有文人画一派,此类联亦堪称文人联,应是东坡、徐渭、板桥类诗文的发展而来,又传承了“五四”血缘,故此联语义通俗,又特个 *** 化,纵有人喜爱,书之家中,却未必合适。不但不合适,近来,此联求之者众,而流沙河又不便落笔。我乃戏改此谐联为:
80、其实,我改得很适合大众,却恐怕无人愿求此联。不但人不来买,恐怕连 *** 都不会上门!
81、旧日粤西婚俗,有通过婚前的“龙烛对”、“彩旗联”、“轿门联”,结婚之日洞房的“逗新娘”、“难新郎”等五花八门的项目来进行“考诗斗联”,以观其一对新人的“知书识墨”程度。这些项目,特别是在文人结婚时犹为注重。这也算是粤西婚俗的一支 *** 曲吧。
82、粤西旧俗,男女迎亲嫁娶之日,男家除了具备酒米肉饼、干菜槟榔、八音乐队、大红花轿前往迎娶新娘之外,还要把男家准备拜祖先的龙凤礼烛,包扎装璜,外面贴上一张洒金红纸,拟好一比“龙烛对头”,让女家对回“凤烛对尾”。女家除回赠一台四椅、衣服被帐、 *** 、器具等嫁妆外,也以拟好一比“凤烛对尾”为主要形式。这样,新郎便心满意足地带着龙凤礼烛,偕同新娘“成双成对”地回家,以谐其“好意头”。
83、“龙烛”出对头,“凤烛”答对尾,二者合成一副“大吉大利”的对联。旧日内容多是“百年好合;五世其昌。”“螽斯衍庆;麒麟呈祥。”“同心永结;比翼齐飞”等吉祥美意的对句。后来逐渐演变为夸耀自己氏族的光辉历史,表彰自己先人的彪炳业绩,双方互斗口气高,而故意出奇联难对,来“考”对方文墨的一种程式。这当中,亦有不少佳联妙对富有哲理及艺术 *** 。由于有这一“考”,女方一时对不通“龙烛对”,虽日暮入夜,新娘也不能出门。故用重金聘能人高手来代对者有之,预先派人到男方处暗中打听“龙烛对头”,回来筹对者亦有之。因为谁也不愿在大众场合中承认自己的“低威”,故这一支“小 *** 曲”,往往为婚礼增添了不少趣味,由此而引出不少奇闻轶事。
84、 *** 初年,罗定县泗纶镇榃井社许光荣的儿子聘定青桐村黄伯书的女儿为妻。迎娶之日,许家特地请黄沙秀才沈养轩为他写了一比“龙烛对”的对头:
85、龙烛画龙凤,龙引凤,凤引龙,龙引凤归偕白发;
86、此联为“顶真”格联,首嵌“龙烛”为题。黄家乃泗纶三大望族之一,文人墨客,人才济济。但一看到此比联首亦不禁愕然,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仍未得句。待到筵席饮完,嫁妆备妥,但“龙烛对”尾尚未对出来,按风俗新娘不能上轿,黄伯书情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其侄女黄尔慈年方十八,聪明伶俐,容貌出众,正在房中绣着枕头,闻知此事便问:“二伯父,这联尾试由小侄女学对如何?”黄伯书心想,村中云集的文朋高手个个都拈须抓耳对不上来.区区女流之辈又怎能对得来!但见天近黄昏,新娘再上不了花轿便受世人耻笑,便说:“侄女尽管一试吧,以解伯父燃眉之急!”
87、好个黄尔慈,望着手中的绣花枕触景生情,一下子便对出联尾来:
88、鸳枕绣 *** ,鸳弄鸯,鸯弄鸳,鸳弄鸯舞庆齐眉。
*** 、黄伯书听罢,连声赞道:“乖侄女,好对!好对啊!”立即叫人把“龙烛对”尾写好,高高兴兴地让新娘上轿,如期于归许家。花轿到达许家,六亲百客一看到黄家的“龙烛对”尾,无不啧啧称赞。
90、 *** 25年间,云浮县宋桂车岗村一叶姓男子与郁南县历垌乡一莫姓女子成亲之日,男家出的“龙烛对”头是:
91、当时女家竟无人能应对。正当为难之际,刚巧中里村教馆先生何德翼访友途中,经过门前,听到此比上联,又见六亲百客一个个呆若木鸡,即朗声而答:
*** 、众人听后,啧啧称赞。原来这比下联以男家地名“车岗”对对方地名“大垌”,且语气力压上联。主人连忙把这位“不速之客”请入府上,坐了个首席饮喜酒,并请何先生挥毫把“龙烛对”尾写好,一时传为佳话。
93、粤西旧日迎亲的规矩要有两面六尺来长的彩旗为前导,由男家在其中一面写上有关婚姻的联首,另一面则由女家对上联尾,称之为“彩旗联”。有些地方亦有把联首写在迎亲花轿之门两侧,称之为“花轿联”。按当时习惯,对不上就不能接新娘回去。
94、某年,云浮县都骑古竹坑有个村民娶媳妇,新娘是杨柳乡山边村人。她的舅父是个肇庆的举人,他见男家的彩旗没写联首,便不让新娘上轿,经客郎们多方请求亦不答允。新 *** 舅父一方面想抬高自己的身价,另一方面欲欺男家村中没能人,好借机多索礼金。客郎们迫于无奈,只好派人飞报男家。男家闻报后,一个个束手无策。适遇村中任教的外地先生冯轩挺身相助,代撰该联首:
95、古竹为箫,吹出杨柳枝词,大播一声,山边迎淑女;
96、来人把联首速送女方,新 *** 舅父一看,当堂目瞪口呆,躺在太师椅上。原来,彩旗联首中的“古竹”、“杨柳”、“大播”、“山边”都是当地村名,而且既相关又口气高,这个舅父怎能对出下联来?此事一时成为人们 *** 的笑谈。
97、开建县某村何家嫁女,男方是外地潘家。良辰吉日,潘家吹着八音,抬着大红花轿前来迎亲,轿帘右侧写着一比对头:
98、何家鸣炮,按风俗迎接。午时,宾客们酒足饭饱,一切礼物嫁妆打点停当,新娘也穿戴好早早上了大红花轿。可是,送嫁的队伍却迟迟不见动身。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坐了半天花轿的新娘等得不耐烦了,便问轿边的伴嫁娘,时间不早了,因何尚未起行?伴嫁娘便把何家尚欠男方一比“花轿联”尾,一批文人墨客咬文嚼字未能对上之事说了一遍。新娘一听,便说:“这有何难?待本姑娘对来!”言毕,玉手轻撩轿帘,看了一眼联首,随口而对:
99、新娘吟罢,放下轿帘。笔墨先生立即高兴地走过来把此比对尾写于轿门左侧上。随即八音齐奏,新娘在太阳下山前出嫁。众客对新娘捷才佩服之至,齐声赞道:“客姑善诗对,才女配才郎!”
100、怀集诗洞保安乡近村,有一女子与安华乡六良村一男子联婚。迎亲那天,男方写了一比彩旗联让女家和对。联曰:
101、此联首以“六良”村名入题,连用三个“六”字,很是难对。当日女家接联后,苦思半天,无人能对。一直苦思冥吟到傍晚仍未得佳句,正在为难之际,适遇一位穷文人拾猪粪路过此地。本是个大喜日子,但见一个个苦口苦面,穷文人问清情由,即答通下联:
102、此联以女家“近村”村名 *** ,对以男方“六良”村名,并以三个“近”字,巧对三个“六”字,对得天衣无缝。女家主人高兴得请那位穷文人挥写彩旗联尾,并请他坐上席饮酒。
103、入夜,依习俗,男女老少皆可入新房逗新娘,城镇更为时兴,花款也特别多,此俗称之为“逗新娘”(即闹新房)。前来逗新 *** 人,往往要考一考新 *** “文才”。
104、清雍正年间,云浮县宋桂(今属郁南县)叶继熊娶南海李绍祖之女李氏为妻。花烛之夜,众多文人学土纷纷前来“逗新娘”,直到四更将近,众人尚余兴未尽,缠着新娘即席赋诗一首,规定“洞房花烛”为题,但又不准犯题。如诗作不成,则给一对新人各罚酒三大杯。只见新娘沉吟片刻,即席吟诗一首:
105、众宾客听罢此诗,无不啧啧称赞新娘果是才女,并品出了“春宵一刻值千金”的“逐客令”来,一个个识趣地拱手而别。
106、从前,云浮有个秀才叫吕鸿儒,学问渊博,有女叫丽娟,生得明眸皓齿,才华横溢,后来与秀才冯轩结婚。新婚之夜,戚友闹房,有人对丽娟说:“三更已过,请新娘出一比对联让我们对,如果对不上,就速退出新房,让你们行周公之礼;否则,我们闹洞房到天亮。”新娘笑答:“请前辈命题让小女子一试。”“就以你们今夜花烛洞房于飞之乐为题。”原来,这人想利用妇女难于启齿来取胜。新娘听后,故作为难。正当人们起哄之际,她却轻启朱唇:
107、搽指甲,抹胭脂,羞唤紫薇郎,斜 *** 玉簪思夜合;
108、新娘吟罢,知音者无不高声喝采,盛赞她果然才华蕴藉。原来,此联不但把洞房花烛夜新 *** 心事细腻地和盘托出,而且从字面上看,全是花名(指甲、胭脂、紫薇、玉簪、夜合),但细看之,可又是动宾词组。那班文人又哪能对得出?只好烧过爆竹,灰溜溜地来个棚尾拉箱,退出新房而去。
109、清初贡生江克猷,宋桂塘底村人,与车岗叶氏新婚洞房时,叶 *** 关上房门,出联要他对通了才准入房行交杯之礼。叶 *** 以头上凤钗为题,出上联:
110、江秀才在门外思索良久,未得佳句,便回书房看书,猛地被手中书上的“腾龙” *** 图触动灵感,高兴得直奔新房门外,朗声答道:
111、叶 *** 在房内听个明白,即开门笑迎新郎进入洞房。合卺交杯后,叶 *** 再以自己出身之地作一对尾:
112、此“回文联”,顺读倒读一样,且“渡村”又是当地村名,刚好与“车岗”村名相对。真是出得巧,对得妙。
113、以方位 *** 看起来容易,运用的好却很难。相传乾隆年间,京城工部衙门失火,乾隆命大司空金简重新建造。当时京城流传这么一副上联:
114、按五行说法,东属木,西属金,南属火,北属水,中属土。用“东西南北中”对“金木水火土”,对得工整,骂了中书。
115、有的方位联以“东西南北” *** ,饶有趣味:
116、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117、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118、也有的方位联生活气息很浓,如:
119、短棉花,纺长线,织大布,包小脚,走南走北;
120、弯竹子,划端篾,打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121、1986年中秋节,广东梅县市“芸香楼酒家”出联:
122、东山月,西厢月,月下花前,曲曲笙歌情切切;
123、一位台属教师夺魁,他的对句是:
124、南岭天,北港天,天涯海角,樽樽桂酒意绵绵。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上海联劝和上海联劝基金会支教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