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的纪录片,日本旅游纪录片推荐 - 汽车 -

关于汽车的纪录片,日本旅游纪录片推荐

牵着乌龟去散步 汽车 30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关于汽车的纪录片和日本旅游纪录片推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关于汽车的纪录片以及日本旅游纪录片推荐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关于纪录片的概述
  2. 有哪些能反映汽车文化的经典 ***
  3. 请问:“世界八 *** 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一、关于纪录片的概述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 *** 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 *** 。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 *** 而不是个 *** ,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 *** 工作者 *** *** 、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 *** ,丧失了可看 *** 。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采访作为叙事手段,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狭义的采访,即记者和被采访者语言的交流,并将被采访者的语言结构在片子中。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 *** 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生活等经历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要反映的内容大都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成为一种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入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广东行》的之一集《 *** 市场》,该片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阐述了 *** 市场、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 *** 和重要 *** 。有的纪录片把采访作为一个细节,承担局部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访谈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 *** 宣言》、《 *** 》、《 *** 》、《 *** 》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

从90年 *** 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 *** 。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可以想象,没有创作者较长时间的投入,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难以出现好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广义的采访,既记者为获取节目素材而进行的一切社会调查活动。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叙事方式是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一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实地采访,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一种融洽自然的氛围。当被访者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时候,真正的拍摄也就开始了。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有较深的采访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 *** 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之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叙事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出现,原有旧的叙事方式就会消亡,只是这种旧的叙事方式会慢慢退居次要位置。即使是在客观纪录式叙事占 *** 地位的今天,仍不乏运用前面两种叙事方式的杰作,如运用画面加解说的《沙与海》、运用访谈加解说的《解放》。

叙事就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 *** 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

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比如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经苏联人之手,无非是进行了重新剪辑,也就是改变了素材的结构方式,就变成了反 *** 的影片《普通 *** 》。这就有点象化学中的碳原子的排列,一种方式是石墨,如果改变这种排列方式,普通的石墨就会变成了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不过,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化学变化”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结构方式的变化只会引起所谓的“物理变化”,即叙事效果的优劣分野。优秀纪录片的结构严谨、统一而又自然,低劣的纪录片结构雕刻痕迹很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甚至混乱。结构能力的高低是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即使面对相同的素材,结构能力不同的编导也会创作出质量迥异的节目。比如《生活空间》曾播出的纪录短片《姐姐》,编导原来准备把拍回来的素材编一个反映先进 *** 的人物片。后来制片人发现这段素材如果重新编,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反映儿童的纪录片,正是制片人的金手指才有了《姐姐》的出笼。

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与叙事方式直接相关的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有线形结构和版块结构两大类。线形结构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三大类,根据线索交叉与否又派生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 *** 长城》中的长城。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日本的《 *** 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 *** 长城,但是日本的《 *** 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弥补 *** 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 *** 。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之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和解说词作为转场因素相比,采访作为转场因素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会使片子更为紧凑、简洁。比如《命运》就是通过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场景,从而实现其典型的套层结构。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创作者往往在采访之初,就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以保证能采访到它需要的内容。在后期编辑时,创作者会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片子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个片子连接起来。比如《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神鹿啊!神鹿!》中柳芭的自叙。

当然线形结构的这条线并不是每部纪录片都能具有的,也不是说纪录片就只有用线型结构。特别是那些依据文理逻辑展开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前人们习惯称呼的专题片,由于它们大都是主题先行,又基本上是解说词从头灌到底,因此拍摄的素材只是论证这一主题的工具,这使得素材和素材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 *** ,如果又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线索,就只能寻找其他结构方式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版块结构。

所谓版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如《命运》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命运》是按人物来划分版块的,只不过创作者在构思人物时作了精心的挑选,常常是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来,这种特殊形式的版块结构也被称作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对立 *** ,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 *** 。《祖屋》是一种传统的版块结构,共分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他们依次是:“ *** 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五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五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使用传统的版块结构更好是有张力的题材,否则,由于版块和版块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尽管纪录片存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但是这些结构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对具体的纪录片而言,它存在一个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此时再选用其他结构方式就是不恰当的了。

决定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生活事件本身,2、现场取材方式,3、创作主题,4、作者的创作风格。对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题材是事件 *** 的,多采用线形结构;如果题材是概述 *** 的,则多采用版块结构。比如《山洞里的村庄》,该片主要是反映山岩洞村村民拉电的故事,因此创作者选用了线形结构;而《流年》主要是反映几位剪纸艺人的生活,这种反映是概括 *** 的,因此创作者使用了版块结构。就现场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点式取材和面式取材两种,其中点式取材是指创作者把拍摄的对象作为具体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则是把拍摄对象作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前者,那么相应的结构就应为线形结构,如《藏北人家》;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后者,则多半会采用版块结构,如《 *** 二十年》。主题也是影响纪录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单一封闭 *** 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版块结构,特别是那些命题作文式的作品,如《弹指一挥间》、《同心圆》;多义 *** *** 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线形结构,如《空山》、《忠贞》等。创作者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作者对结构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是体现出一种量的优势。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

二、有哪些能反映汽车文化的经典 ***

讲个很多人没看过的:BBC纪录片《龟速船长的人民之车》James May's Cars of the People一季三集,每集1小时,6小时够看一个周末了。这个纪录片过瘾之处是除了TopGear风格的一本正经和不正经的汽车历史故事,龟速船长把里面提到的历史名车都找出来开了一遍!想提一个旅行记录片《行者:一路向南》。虽为旅行节目,两位行者却用他们横穿美洲 *** 一路上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汽车文化,One:关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在路上风潮车之于美国/就跟摇滚音乐似的/就跟橄榄球似的/是一个文化中的象征,Two:还有什么比时间沉淀过的记忆更能唤起人们对汽车的热爱,记忆是 *** 开了半辈子的86年的老福特是孩子成年的之一款车是祖父的旧MGB是18岁那年偷偷开去接女生的 *** 的宝马……也比如这位69岁的大叔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沃尔沃的扎实可靠Three:是拉风有味道还是实用可靠,是老车还是新车,关于车的选择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有时候可以就是爱的这么纯粹。Fo *** :即使老车,仍然让你肾上腺上飙好像没有人提这部非常优秀的公路片,热衷公路赛车的孤独者的故事。推荐一部纪录片,《汽车百年》,叙事很宏大,详细地介绍了汽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认真看一遍肯定有不小的收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 *** 。萨博与沃尔沃之争。

关于汽车的纪录片,日本旅游纪录片推荐-第1张图片-

三、请问:“世界八 *** 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 *** 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 *** 节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 *** 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 *** 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 *** 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之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 *** 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 *** ,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 *** 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 *** 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 *** 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 *** 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 *** !

La Rochelle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之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更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 *** 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之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 *** ,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即使不是 *** *** 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 *** 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 *** 在变。

读万卷书,行 *** 路,我之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 *** ,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 *** 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更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 *** 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 *** 作层面相当理 *** ;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 *** 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 *** :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 *** 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还是35岁的女儿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同样年纪的女人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有痛苦但一定也有快乐有幸福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一样的高楼一样的白色瓷砖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一个的品种的草籽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外来者的观感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城市是谁的城市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度量单位是公斤你要买一斤酸菜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或者 5元2斤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哪些人在听音乐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每一个小切面展开都会有无数让 *** 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 *** 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 *** 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在日益 *** 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 *** 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 *** 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除了KTV和郊区游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 *** 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谁接用什么工具接什么时候接什么时候送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有过多少尴尬无奈以及有趣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公交线路公交站牌如何设置每个城市都不一样有多少 *** 路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正门东门南门还有西门和小西门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 *** 、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谁写的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 *** 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

关于关于汽车的纪录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纪录片 日本旅游 推荐 关于 汽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